繼六大稀土集團聯合限產保價后,亞洲最大的鎳生產商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川集團)又率隊發起削減鎳金屬產量。
11月27日,金川集團登出一則《中國鎳生產企業聯合倡議書》,青山鋼鐵集團、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新鑫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鑫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德龍鎳業有限公司、新華聯礦業有限公司和江蘇寶通鎳業有限公司七家公司參加。
中國這八家主要的鎳生產商在上海召開座談會后達成共識,提出“不參與低價競銷,同時計劃減產”。今年12月計劃減產1.5萬噸鎳金屬量,2016年計劃削減鎳金屬產量不少于20%。
鎳是一種近似銀白色、硬而有延展性、鐵磁性的金屬元素,能夠高度磨光和抗腐蝕,常被用于電鍍、合金和催化劑上,也可用于制造貨幣、鎳鎘電池、陶瓷制品、特種化學器皿、電子線路等。中國的鎳礦主要集中在甘肅、新疆和云南。
今年以來,國內外市場鎳價跌幅接近50%,目前LME鎳價處于9120美元/噸上下,11月24日LME鎳盤中跌至8145美元/噸,觸及2003年7月來低點,創十三年新低。全球70%鎳企已陷入現金成本虧損。
上述鎳生產商認為,目前的鎳市場價格已嚴重背離行業基本面,產業鏈陷入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將危及民族鎳產業的生存。”
除鎳外,鋁、鋅等其他有色金屬均已超跌多時。繼10月破位下行之后,11月鋁價加速下跌,不斷刷新年內低點,滬鋁價格更是跌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最低點。
鋅價也未能例外。截至11月26日,上海現貨0#和1#鋅錠周均價環比跌0.94%和0.99%。
11月20日,中國鋅生產商亦發表減產聯合聲明,計劃明年將鋅產量削減50萬噸。
近日,有色金屬板塊迎來全線上漲。11月26日收盤,滬鋁漲停,滬鎳、滬鋅、滬銅、滬鉛、滬錫上漲3.11%-7.23%不等。27日,滬鋁、滬銅、滬錫延續漲勢,分別上漲3.60%、0.94%、0.75%,但滬鉛、滬鎳和滬鋅開始回調,分別下跌1.06%、0.86%、0.54%。
此波漲勢最早起于11月24日出現的一起“告狀”傳聞,告狀人正是此次率隊減產的金川集團。傳聞稱金川集團分別向國務院和證監會打了報告,狀告惡意做空鎳的勢力。隨后傳聞演變成“監管層考慮調查有色金屬市場惡意做空”。彭博社報道稱,監管機構已開始收集近期交易記錄信息。
不過,該消息已被證偽。有媒體稱,并沒有金屬企業向監管部門提出調查惡意做空的請求,相關交易所也沒有收到協查通知。
“這類市場炒作消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現在還很難分辨。”分析師許海濱告訴記者,當前市場確實處于多空不斷博弈的局面中。
在此關頭,國家收儲又成為市場炒作的另一題材。路透報道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近日向國家發改委提議,建議國家買入90萬噸鋁、3萬噸精煉鎳、40噸銦以及40萬噸鋅,以消化過剩產量。
迄今為止,并沒有政府機構予以置評。多位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該消息“值得懷疑”。一篇分析文章認為,收儲不符合中央產能出清的政策基調,反而會變相扶持過剩產能擴張;二是收儲需要配套財政,在當前“穩增長”壓力下,財政支出擴大、收入放緩,收儲的資金壓力較大。
許海濱認為,傳聞消息短期雖較難辨認真偽,但近年經濟下滑,金屬價格大跌,多次觸及歷史性低位是事實,多數企業虧損運行,處于困境。
今年下半年,國內多家電解鎳生產企業相繼減產,鎳鐵企業開工率也維持在半數左右,鎳產量有所縮減,因國內外價格出現倒掛,進口鎳量大幅增加。11月27日,金川鎳價格70300-70800元/噸,進口俄鎳為69800-70300元/噸,價差約500元/噸。
供過于求是局勢低迷的根本原因。國際鎳業研究組織(INSG)日前公布統計數據,今年前九個月,全球初級鎳產量為147.15萬噸,消費量為141.58萬噸,供應過剩5.56萬噸。
“不論是鎳企減產,還是政府收儲,對于鎳價僅限于短期利好,下游需求在沒有實質性改善前,預計鎳價好轉仍需時間。”許海濱說,鎳價在此波漲勢后,還有再度下滑至低位的風險。
鋁業同樣如此。據業內統計的數據,今年年初至今國內電解鋁減產大約215萬噸,但是新增產能卻高達280萬噸,供求矛盾不減反增。
業內普遍認為,就算收儲消息屬實,對有色金屬市場也是治標不治本,不僅不利于產能出清,哄抬的價格也會變相刺激企業再度擴產,導致價格再度重挫,市場或將更為低迷。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