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層 “閃電” 更迭:五個月內的管理層大震蕩
2025 年 9 月的長園集團,以一場戲劇性的高層變動揭開危機序幕。9 月 27 日,公司公告顯示,新任董事喬文健于 9 月 25 日剛當選董事,僅隔 1 天便提交總裁辭職報告,其任期從 4 月 29 日接任至 9 月 27 日不足 5 個月,成為公司史上 “最短命” 總裁之一。而就在 15 天前的 9 月 12 日,董事長吳啟權已因 “個人原因” 辭去包括子公司在內的所有職務,徹底退出公司治理架構。
這場動蕩并非偶然。回溯至 5 月 1 日,職工代表董事王偉、姚澤同步辭職,姚澤還卸下財務負責人職務,公司核心管理團隊在半年內近乎 “大換血”。管理層頻繁變動的背后,是公司內控缺陷暴露后的連鎖反應 ——2025 年 4 月,長園集團因 “董事長控制企業占用資金” 被實施 ST 處理,成為 A 股市場內控失效的典型案例。據公告披露,吳啟權控制的運泰利控股通過第三方非經營性占用資金,2024 年末余額仍達 2.64 億元,雖已退回 2.45 億元,但剩余 2159 萬元需至 9 月 30 日前清償,其辭職時點與資金清收節點高度重合。
二、控制權三十年博弈:從李嘉誠到格力金投的 “失控” 輪回
長園集團的治理危機,根植于其長達三十年的控制權更迭史。1986 年由中科院創立的這家企業,1996 年因債務危機引入李嘉誠旗下長和投資,后者以債轉股持股 51% 并主導大規模并購,推動公司 2002 年登陸上交所,2014 年營收突破 33 億元,較入股初期增長超百倍。但長和投資在 2007-2014 年間持續減持清倉,累計套現 27 億元,斬獲 45 倍回報,也為股權分散埋下隱患。
2014 年長和退出后,控制權爭奪戰正式打響。沃爾核材創始人周和平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 27.45% 發起要約收購,公司管理層則聯合吳啟權等成立藏金壹號基金,以 24.21% 持股形成對峙,這場拉鋸戰持續四年才以雙方和解告終。2018 年格力集團曾計劃收購 20% 股份未果,其子公司格力金投轉而持續增持,目前以 12.98% 持股成為第一大股東,但始終未能實現絕對控股。
股權分散導致的 “無實控人” 狀態,成為公司治理的致命傷。格力金投雖意圖通過掌控董事會徹查資金占用等問題,但在分散股權結構下難以推進,截至 9 月末,公司前三大股東持股合計不足 30%,中小股東與大股東的利益博弈進一步加劇內控混亂,這也是吳啟權能長期通過關聯方占用資金的制度性根源。
三、ST 摘帽困局:45 億市值背后的三重生存挑戰
截至 9 月 29 日,長園集團股價報 3.44 元 / 股,總市值僅 45.37 億元,較 2015 年高點 28.47 元 / 股縮水超 87%,昔日 “新能源明星” 淪為 ST 股。當前公司面臨的挑戰直指生存核心:
財務修復壓力空前。業績數據顯示,2019-2024 年公司凈利潤經歷 “巨虧 - 微盈 - 巨虧” 的劇烈波動,2024 年營收 78.74 億元同比下滑 7.22%,歸母凈利潤虧損 9.78 億元,連續兩年扣非凈利潤為負。更嚴峻的是法律風險 —— 子公司長園和鷹 2016-2017 年虛增利潤 3.02 億元,2024 年一審被判賠償 3.45 億元,相當于 2023 年凈利潤的 3.97 倍,公司雖計劃上訴但資金壓力陡增。
內控整改任重道遠。根據 2025 年 ST 摘帽規則,規范類 ST 公司需解決資金占用并經會計師專項審核。盡管公司已收回大部分占用資金,但年審機構指出的 “資金審批、合同管理、關聯交易” 三大缺陷仍待修復。對比 ST 天目因解決資金占用 1 個月完成摘帽的案例,長園集團還需證明內控體系的持續性有效性,審核周期可能延長至 3 個月以上。
新能源業務優勢流失。曾幾何時,長園集團在鋰電領域布局亮眼:中材鋰膜 10 億平方米基膜產能居全球前三,長園深瑞儲能裝機量國內前三,參股金鋰科技供應頭部電池廠。但 2024 年鋰電行業產能過剩背景下,公司新能源業務營收同比下滑 12%,毛利率從 28% 降至 19%,核心資產的盈利能力持續弱化。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