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產業的浪潮中,磷酸鐵鋰(LFP)正經歷著一場“冰火兩重天”的考驗。一邊是價格持續下行、利潤空間壓縮,導致中核鈦白,芳源股份、龍佰集團、金浦鈦業、惠云鈦業等多家企業多家上市公司叫停不分磷酸鐵鋰項目,另一邊卻是龍蟠科技、萬潤新能等企業頻現百億元級長協訂單頻現。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揭示了行業轉型期的典型特征——低端產能出清與高端價值重構并存。
當前磷酸鐵鋰的行業機會在哪里?本文將深入分析當前磷酸鐵鋰行業的總體形勢、造成這種形勢的深層原因,以及行業面臨的新機遇,為投資者和從業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024年至今,磷酸鐵鋰行業毛利率持續下探至3%左右,這一現象的直接推手是碳酸鋰價格的“自由落體”——從2022年末的60萬元/噸暴跌至2025年5月的6萬元/噸以下,導致全產業鏈利潤被嚴重擠壓。
頭部企業即便滿產且單噸成本控制在3萬元以下,單噸毛利也不足5000元,以價換量策略2024年的磷酸鐵鋰市場,殘酷得令人窒息:動力型產品價格跌至3.2萬元/噸,儲能型僅3.1萬元/噸,不足2022年巔峰時期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頭部企業每生產一噸產品,利潤不足5000元;對中小廠商而言,產線運轉即虧損。
在價格下行的同時,行業呈現出“低端過剩、高端緊缺” 的分化格局。2025年以來,5月份,寧德時代與萬潤新能簽訂的132.31萬噸、超400億元長協訂單;6月份,龍蟠科技控股公司鋰源亞太便與億緯鋰能馬來西亞簽署協議,約定2026至2030年間向后者合計銷售15.2萬噸磷酸鐵鋰,合同總金額超50億元人民幣。此外,龍蟠科技與 LG 新能源、福特等企業的國際大單,均指向高壓實密度(≥2.6g/cm³)產品。這類產品憑借每噸約 2000 元的溢價,成為頭部企業抵御價格戰的 “護城河”。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磷酸鐵鋰產能利用率長期低于 40%,中小廠商陷入虧損泥潭。
盡管面臨短期陣痛,磷酸鐵鋰的市場主導地位卻愈發穩固。2025年1-2月,全球磷酸鐵鋰電池裝機份額首次超過三元電池,占比49.9%;國內裝車量占比更是高達81.5%,同比激增158%。這一逆襲的背后,是其在成本、安全性和技術迭代上的綜合優勢——以比亞迪刀片電池為代表的產品,通過結構創新將能量密度提升至180Wh/kg以上,徹底打破了“磷酸鐵鋰=低端”的固有認知。
碳酸鋰價格的劇烈波動是行業動蕩的核心誘因。2021-2022年的“鋰礦牛市”刺激了磷酸鐵鋰產能的瘋狂擴張,2023年總產能超300萬噸,遠超當年150萬噸的實際需求。而2023 年后鋰價的暴跌,使得依賴自采鋰礦的企業陷入成本倒掛,全行業陷入“增產不增收”的困局。這種“過山車”式的價格波動,本質上是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期的必經階段。
高壓實密度技術的突破重塑了競爭格局。寧德時代“神行電池”、比亞迪二代刀片電池等產品,將磷酸鐵鋰電池的快充性能提升至“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直接拉動高壓實材料需求爆發。目前,行業內僅有湖南裕能、富臨精工等頭部企業實現 2.6g/cm³以上產品的批量出貨,技術壁壘導致高端產能供不應求。這種技術代差使得頭部企業能夠通過產品溢價對沖成本壓力,而中小廠商則因無法跟上迭代節奏被淘汰。
海外市場的崛起為行業帶來新變量。韓國LG新能源、三星SDI等企業加速在美布局磷酸鐵鋰電池產線,通用汽車計劃在7款車型中部署LFP電池。這一趨勢既反映了海外對成本優勢的追求,也迫使中國企業加速國際化進程。龍蟠科技印尼工廠作為中國在海外的首個磷酸鐵鋰生產基地,其稀缺性正轉化為訂單優勢。與此同時,中美關稅緩和(90天暫停期內取消91%加征關稅)為中國鋰電產品出口打開窗口,美國對中國正極材料81%的進口依賴度,進一步凸顯了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價值。
鋰電行業的大洗牌正在進行中,企業的破局路徑也逐漸清晰。分別是走向高端化,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轉型;走向全球化,從海外市場尋求增量空間;走向行業整合,以集中度促持續提升。
從產品方面來看,高壓實密度產品的溢價效應正在顯現。2.6g/cm³以上的磷酸鐵鋰不僅能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還能滿足快充需求,在動力和儲能領域均受到追捧。富臨精工憑借高壓實產品,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超 150%,單噸毛利較普通產品高出30%。行業預測,2025年高壓實材料出貨占比將突破30%,成為結構性漲價的核心驅動力。此外,磷酸錳鐵鋰(LMFP)作為下一代技術,通過摻雜錳元素將能量密度提升至210Wh/kg,有望在高端市場實現對三元電池的替代。
從市場方面來看,歐美市場的“本土化”需求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戰略機遇。美國計劃 2027 年實現動力電池產能500GWh,但本土正極材料產能僅8.7萬噸,缺口巨大。此外,中美關稅緩和帶來的出口成本下降(如美國對華鋰電池關稅從145%降至10%),預計可使中國磷酸鐵鋰出口利潤提升15%-20%。
當前,中國企業正通過技術授權(如寧德時代與福特合作)、合資建廠(如德方納米與ICL集團在西班牙建廠)等模式,既能規避關稅壁壘,又能分享海外市場紅利。歐洲市場同樣潛力巨大,烏克蘭局勢緩和后,寧德時代匈牙利工廠將輻射整個歐洲,預計2026年歐洲儲能裝機量將達35GWh。
從行業方面來看,當前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湖南裕能、富臨精工等CR5企業市占率突破60%;寧德時代400億訂單鎖定萬潤新能80%產能。“長單綁定”模式正構建新護城河。電池巨頭通過大額預付鎖定優質產能,中小廠商面臨訂單枯竭。行業淘汰賽已進入尾聲,預計2025年產能出清30%,無技術、無成本優勢的企業或將徹底出局。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正研發支持 6C 快充的磷酸鐵鋰電池,推動壓實密度向2.7g/cm³邁進。二次燒結工藝的優化和規模化生產,有望將高壓實材料的溢價從2000元/噸降至1500元/噸以下,進一步擴大市場滲透率。同時,磷酸錳鐵鋰的量產進度將成為關鍵變量,若2026年實現大規模應用,將重構正極材料市場格局。
此外,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湖南裕能、富臨精工等前五家企業市占率已超60%,預計2025年將突破70%。中小廠商面臨“要么升級、要么出局”的抉擇,而萬華化學、龍佰集團等化工巨頭憑借磷礦資源優勢,正加速切入中低端市場,或將進一步加劇競爭。
行業陣痛期亦是轉型窗口期,在這場“低端產能出清、高端價值重構”的行業變革中,磷酸鐵鋰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短期來看,價格下行與利潤壓縮仍是主旋律;長期而言,技術迭代與全球化布局將開啟新的增長周期。
對于企業而言,抓住高壓實密度技術突破的窗口期、深耕海外市場的本土化運營、構建從資源到回收的全產業鏈閉環,將是在這場變革中制勝的關鍵。正如比亞迪首席科學家廉玉波所言:“未來15年,磷酸鐵鋰仍是市場主流。”這一判斷背后,是對技術韌性與產業規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對行業未來的堅定信心。
(責任編輯:子蕊)
政策持續發力 綠氫產業蓄勢待發2024-07-31 09:26
|
鋰鹽巨頭停產檢修在即 碳酸鋰價格收復9萬元關口2024-06-27 11:15
|
全球鋰價持續走低下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前途辨析及當前進展梳理2024-06-26 09:59
|
儲能電池價格戰,也得靠出海2024-06-21 09:10
|
國產電池隔膜以更高強度更低價格站穩國際市場2024-06-10 11:37
|
研報 | 5月動力電池需求與價格持穩,6月價格恐將回落2024-06-07 00:11
|
動力電池回收市場持續升溫2024-05-15 11:59
|
價格下行,鋰電企業如何破局?2024-05-14 09:44
|
二手車電池,被“黑市”瘋搶2024-04-08 08:20
|
鋰電池價格下跌,資本扎堆入局,高端電摩市場迎來新風口2024-03-21 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