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和市場的助推下,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市場。隨著新能源汽車及動力
電池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大,行業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逐漸顯現出來;另一方面,補貼扶持政策在加速退坡,國際車企、
電池企業紛紛布局中國市場,競爭加劇。
國家不可能一直去保護落后企業
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出進入最后兩年倒計時,從今年4月份開始,包括韓國三星、LG、SKI在內的韓系電池公司紛紛高調啟動在中國的新一輪投資。吳志新表示,日韓動力電池企業起步較早,產線自動化水平比較高,在技術積累、生產管理、品質把控和品牌效應上都有優勢。他表示,中國市場終歸是要放開,對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也不必過分恐慌,在政策培育期,我國已經培育出了像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國際電池巨頭。他進一步解釋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應用市場,經過前幾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最為完備的產業鏈,國內電池企業更了解整車企業,電池企業技術人員與整車企業技術人員長時間在一起對接,上下游產業更為熟悉,這些都是外資企業所不具備的,應發揮這些優勢;另一方面,外資進來勢必會加速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競爭,加快動力電池技術研發,淘汰低端落后產能,促進動力電池產業集中度提升。吳志新補充道:“國家、地方也不可能一直去保護落后的企業,總歸是鼓勵強者,如果我們現在不放開,國外的先進企業進不來,國內電池企業短期內壓力可能會小一些,它們在技術創新上也不會下大功夫,外資市場終會放開,那個時候可能就有生存的危險。”
在談到技術創新時,吳志新表示,國內企業應居安思危,注重基礎性技術、前瞻性技術的研發。“真正最基礎那些技術不掌握,永遠是腳跟不穩,”吳志新進一步補充道:“基礎技術研發、前瞻技術研發和我們所謂的技術研發不一樣,國內所謂的技術研發就是產品開發,開發和研發不一樣。”
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企業將來融合度會更高
新能源汽車能走多遠,最終取決于動力電池能走多遠。吳志新表示,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都離不開電池,未來兩者之間的合作將會越來越密切,融合也會更加深入。據吳志新介紹,其實早在新能源汽車出現之前,國外車企與零部件企業之間的合作就已經很密切了,像豐田、寶馬、奔馳這些國際車企巨頭,它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把供應體系也都帶進來了,這些車企把它的供應商基本上納入到自己的產業體系當中來,而國內汽車與零部件之間這種關系非常脆弱。不僅如此,國外車企還會培養它的零部件企業,幫助零部件企業改善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吳志新表示,“新能源車企一定要和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企業緊密合作,要把它們當成自己的肱骨一樣,如果它不行,你的車肯定不行,車企一定要去關注它,協助它。”
吳志新還表示,新能源汽車的出現使得動力電池與汽車產業的融合度空前提高,從以前的根本不了解到現在的唇亡齒寒,融合度越來越高,產業分工也越來越合理,但目前國內這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他希望,兩者將來能夠真正融合進一個供應鏈體系之中,像一個航空母艦艦隊,大家都是同舟共濟,那么動力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會真正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