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在北京市出席2018中國汽車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汽車轉型升級是一個長周期過程,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起步雖然早,但是整體實力優勢依然微薄,需要繼續加強產業、政策創新。
“要保持政策的持續性。”談及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時,萬鋼稱,在財政補貼退坡后,要研究相應的政策措施,建立長期的經營機制,最終實現碳交易。
回顧2017年,萬鋼認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內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方面,市場規模全球最大。2017年,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標志。全球主要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率超過142萬輛,中國銷量逾77萬輛;全球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逾340萬輛,中國占比超過50%。另一方面,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動力
電池能量密度顯著提升,成本降低;智能網聯汽車逐步上市,自動駕駛開始嶄露頭角。
萬鋼指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健康快速發展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得益于全方位體系化的建立:包括研發體系、產業發展體系、市場拓展機制對應的政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2012年,中國頒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產業規劃:到2015年,要有大概50萬輛的保有量。到2020年,要達到200萬輛的年產銷量和500萬輛的保有量。
萬鋼稱,從公交、出租推廣
電動車的里程很坎坷,直到2014年底,總運行車輛僅有15萬輛。等到相關政策全面落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一年后達到了47萬輛。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7萬輛,相比2015年翻了一番目前來看,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破百萬輛問題不達。這就意味著,要達到2020年200萬年的年產銷量,就需要消費市場隔年翻番,“我們制定的規劃,還是很有勇氣的。”
在這背后,電動化、智能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大勢所趨,從2016年,北歐國家陸續宣布停售燃油車后,歐美、日本包括印度,要表達了全面轉向電動化、智能化的態度,并著手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
在萬鋼看來,中國成為新能源汽車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新能源汽車開放和創新將在新一輪的國家新時代的開放中起到率先和引領作用。
萬鋼還指出,現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傳統的驅動系統,面對更加嚴苛的排放標準,降耗減碳和轉型發展這些要求,轉型的壓力要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動能。內燃機產業面臨極大的轉型壓力,歐洲、日本、中國都提出了未來油耗、排放標準,企業必須盡快升級。內燃機電動化、油電混合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第二,純電動汽車現在發展很快,但是還存在著很多短板,還不能全部滿足于汽車市場的要求,需要繼續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策略,在蓄能、高效率驅動、能量回收、智能化控制,輕量化車身等角度不斷突破。
第三,基礎研究、基礎設施的建設還不夠充分,建設運營服務的體系還需要更加完善和靈活。因此要著力創新,新能源汽車,包括基礎設施市場的運營的商業模式。
第四,在未來的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中,現有的政策要有相應的調整,相應的標準法規要加快制定,更加適用于創新發展、綠色文明和普世普惠。
第五,新能源汽車要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抓手。這就需要更多重視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政策制度和國際合作。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