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對于業界關心的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的核準管理問題,國家發改委特邀專家張書林表示,“近期不會放開,核準的條件只會越來越高,生產準入的標準將越來越嚴格,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張書林表示,自今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競爭發展與結構調整并重的新時代,預計2020年以后,將逐步進入企業兼并重組的高峰階段。
據相關政策規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必須分別拿到由發改委以及工信部頒發的兩項資質,才能算真正擁有新能源車型的生產資質,從而進一步進行大規模量產。從2016年3月17日北汽新能源拿到首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再到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眾獲得最后一張生產資質,短短14個月時間,發改委共發放15張新能源牌照。
7月初,《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出爐,其中不僅完善了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準入標準,同時也規范了市場主體的投資行為。大幅度提高了投資門檻,很多還沒有拿到資質的車企也都在加緊申請,但是發改委自去年5月底核準江淮大眾項目后再為核準一家了。
對于新造車企業來說,投資項目沒有獲得審批,就意味著不能生產、銷售。這種情況下,有的正在等待排隊過批;有的一邊與傳統車企合作進行代工生產,一邊自己申請資質;還有的,直接收購有資質企業的“殼”。
威馬汽車采用收購的方式,曲線獲得造車資質;小鵬、蔚來則采用由傳統車企代工的方式來實現新車生產;還有獲得一汽集團投資的拜騰汽車,也傳出將接盤一汽華利。由此可見,新造車企業們對“雙資質”的爭奪正在進入白熱化階段,未來想要獲得資質也越來越難。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