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力
電池行業迎接供貨短缺的新挑戰時,氫能與燃料
電池產業正蓄力爆發。
近期,“十四五”規劃文件密集出臺,氫能與燃料電池被多次提及。
1月18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推動交通用能低碳多元發展,積極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車輛。
1月21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推廣應用新能源,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鼓勵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同步開展電動貨車和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廣行動: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推進中心城區應用純電動物流配送車輛;在鋼鐵、煤炭等工礦企業場內短途運輸推廣應用純電動重卡;在張家口等城市推進城際客運、重型貨車、冷鏈物流車等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
根據工信部發布數據,2021年1-12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0.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7%和35.0%。一些研究機構稱,2022年是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爆發元年。
“雙碳目標的提出,意味著實現碳中和的階段,氫能的戰略意義要比電力未來的使用發展更有想象空間。”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堅在“第三屆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技術論壇”上表示。
“一定要抓住戰略發展機遇。”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理事長黃建忠在接受電池聯盟采訪時表示。
還有受訪專家告訴電池聯盟,產業揚帆正當時,政策發揮先導作用,堅持攻克“卡脖子”技術,企業要跟得上,跟得住,培養專業人才刻不容緩,這也是企業在市場爆發時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2021年12月27日,中國電池工程師年會暨電池產業鏈技術精英交流會在佛山成功召開。
期間,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接受電池聯盟采訪,表達了第一次參加以人才為主題,面向工程師群體的活動感受,并給予了一致好評。同時展開對電池行業發展趨勢及挑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人才現狀、特點、管理升級等話題的深入探討。
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爆發元年開啟
回顧2021,國家推動產業落地的決心更加堅決,行動力加快。一是國家對“雙碳”目標的部署信息量大,信號明顯;二是多部門參與力度空前,國務院、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科技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住建部、商務部等部門主導或參與;三是相關政策、指南文件覆蓋面廣,涉及從氫能制取到加氫站設計,從燃料電池“卡脖子”關鍵技術到城市示范群,從技術標準到關稅優惠……層層部署,環環打通。
這一年,市場尤為活躍。據統計,1-12 月燃料電池系統累計裝機量173MW,同比去年增長119%,創歷年新高;京滬粵三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相繼獲批并啟動建設,產業發展全面提速;“朋友圈”持續擴大,簽訂氫能與燃料電池125個戰略合作項目涉及128個合作方向,較2020年項目量增長83.82%;繼億華通上市后,10月22日中自科技成為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領域第一股……
進入2022年,國家持續加碼:氫能與燃料電池被“十四五”規劃提及,試點行動具體落實到應用領域、應用類型、應用區域等,為產業發展進一步指明方向;1月10日,《關于啟動新一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的通知》公布,河北、河南進入“第二批示范城市群”名單。開年僅1個月,有關氫能與燃料電池的文件緊隨而至。
2月份將上演高光時刻。跟隨綠色東奧的腳步,2000輛氫燃料電池車整裝待發,即將加入賽事服務工作的一線。此次冬奧會是全球首次大規模應用氫燃料電池車的體育賽事。援引央視財經報道,北京冬奧會使用的賽事交通服務用車,將實現減排約1.1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5萬余畝森林一年的碳匯蓄積量。
有機構預測,2022年氫燃料電池車新增量有望達到8000~10000輛的水平,其中客車、重卡、物流車銷量將分別達到1000、3500、4500輛,乘用車也有望出現50~100輛的試驗性推廣。燃料電池車的上量也會推動加氫站建設,在新能源基建浪潮的催化劑下,加氫站或出現適度超前建設。在“雙碳”目標下,綠氫的推廣將更加深入,預計2022年電解槽設備銷量或突破1GW,對應市場規模在30~50億元。
企業競爭悄然開場
在迎接市場爆發的過程中,新的矛盾出現,競爭也已悄然開始。
“國產化關鍵材料怎么推廣?”作為核心部件電芯企業,北京氫璞創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監朱俊娥提出了一個現階段的普遍性問題:國家已對八大零部件給予政策補貼,并作出了指標性要求,如成本、性能、壽命等。但是質子交換膜、氣體擴散層等關鍵材料,距離國產化差距較大,短時間內很難兼顧耐受性好、成本低的需求,這給電芯企業的選材、關鍵材料企業的開發制造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這也側面反映出,行業“游戲規則”和政策體系的確立和完善,將給產業發展帶來活力,一些規模化、技術領先的企業將在這一期間脫穎而出。
據朱俊娥透露,氫璞目前已推出五代電堆,預計2022年再推出兩款新品。同時公司自主研發雙極板、膜電極等關鍵部件,加快電堆國產化進度。
“我們有緊迫感。”中自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周衛江表示:“氫能與燃料電池是一個朝陽產業,發展快速,啟動迅猛,如果我們的技術不創新,可能在行業里淘汰。”
作為燃料電池催化劑第一股,中自科技是我國移動污染源(機動車、非道路機械、船舶等)尾氣處理催化劑領域的少數主要國產廠商之一。其部分產品已逐步實現對外資巨頭的替代。盡管其進入氫能起步晚,但是催化劑作為“卡脖子”關鍵材料,基于在尾氣處理催化劑領域積累的深厚經驗和掌握貴金屬高分散高穩定等關鍵催化劑技術,其實力不容小覷。
在12月27日下午舉辦的“第三屆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技術論壇”上,周衛江博士介紹了公司目前成功研制的第一代鉑碳電催化劑,具有活性高、穩定性好、電化學活性面積大、低成本等特點。
上述兩家企業加快技術迭代和創新,實際上,是當下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有寧德時代珠玉在前,諸多氫能與燃料電池企業躍躍欲試,朝著獨角獸的方向發展壯大。這種情況在燃料電池系統企業中更為明顯。
人才緊缺引擔憂
在迎接市場爆發的過程中,技術產品、示范運營、基礎設施、標準等均步入軌道,然而相應的專業性人才卻沒有跟上。
“相對于鋰離子電池,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人才更緊缺。”多位專家和企業代表不約而同地表示。
周衛江說明:“一方面高校開設的對口專業較少,另一方面在中日韓主導產業發展之前,全球有8年的低潮期,我國部分燃料電池從業人員轉行,導致發展提速時人才沒有跟上。”
“我們希望招聘有經驗的從業人員,但是很難。”朱俊娥補充,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投入崗位后,公司還有幾個月的培養期,逐漸加強他們對燃料電池技術的理解。
此外,隨著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快速擴張,專業性人才流動性大、跨行跨界人才大量涌入也是現階段的特點之一。
實際上,上述現狀在電池整個行業和全產業鏈中基本存在:生產、制造、研發類人員社會儲備不足,全行業出現稀缺;人員流動性大;基礎崗位需求難以滿足;新入行人員面臨0生產經驗挑戰,經驗豐富的人才相對緊缺,尤其是具備豐富生產經驗和開發經驗的人員;技術水平評價缺乏標準……
在應對方面,中自環保針對年輕工程師實行四個舉措。一是自主培養,按照方向和需求做定向培養,以老帶新實行導師制;二是“請進來”,邀請專家到公司講學授課;三是“送出去”,每年讓年輕工程師或技術員至少有一次參加國內外會議的機會,聆聽產業最前沿的聲音,把握技術最前沿動向;四是產學研通力合作,公司正在與一些高校溝通,向高校輸送工程師或技術員進修,高校的畢業生也可到中自環保實習。
電池全產業鏈人才策略
“現在很多企業都有內部的培訓機制、人才培養和晉升機制。但是,大部分企業缺乏的是什么?標準化的人才培訓和評價機制,培訓要成體系,評價是必要的。”
電池聯盟技術總監張旻昱博士認為。
企業在行動,行業機構也在行動。據了解,自2020年8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頒發證書、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電池專委會開展的“國內電池制造工程師職業技能等級評價項目”至今已舉辦12屆。為中國電池行業培訓了超過1000名合格的中高級電池制造工程師,得到了全行業各領域企業和資深人士廣泛的參與和認可。
“這對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人才培養具有借鑒意義。”朱俊娥表示。
同時,為迎接氫能電池行業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燃料電池與氫能產業專委會日前正式成立。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理事長黃建忠介紹,專委會將充分發揮行業社團組織作用,整合行業資源,積極開展燃料電池及氫能產業的政策研究,標準制定、組織專業培訓、咨詢服務,搭建成果轉化項目融資技術開發的平臺,借助會議會展、國際交流、編輯專業刊物等手段做好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
同時他表態,人才培養和評價將成為專委會的一項主要工作。
從電池全產業鏈來看,電池聯盟提出四點應對策略。
第一,完善職業標準體系。推動行業技能培訓和評價體系,保障從業技能型人才的發展和上升通道。
第二,強化提升人才技能水平。開展人才定向培養,針對部分稀缺崗位和人員,企業參與轉型技能人才培養,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第三,企業和區域綜合建設。加強企業和區域綜合建設是解決人才流入難的有效方法,盡量抹平不同地區、城市發展水平差異帶來的人才問題。
第四,學科建設。開設、建設電池行業專業的職業培訓專業,針對行業所需的基礎知識體系、生產操作、現場管理等方面建設全面培訓體系,重視實操練習和能力考核評價。
張旻昱強調,職業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尤為重要,也最為緊迫。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