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張忠謀這位來自臺灣的中國制造“芯”片的傳奇人物,昨天宣布退休,卻令比爾•蓋茨想入非非。今天,我們將帶中國鋰電池眾多企業,走進張忠謀和他的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鮮為人知的“芯”片世界。
序
電池百科:芯片,又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集成電路(英語:integrated circuit, IC),是指內含集成電路的硅片,體積很小,是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一部分。
鋰離子電池一般都帶有管理芯片和充電控制芯片。其中管理芯片中有一系列的寄存器,存有容量、溫度、 ID 、充電狀態、放電次數等數值;充電控制芯片主要控制電池的充電過程。
他獨霸全球晶園代工產業,他獨創“破壤式創新”的商業模式,他是全球創新技術催生幕后的推手,他的企業是臺灣唯一全球百大市值企業,他令員工人數快速廣增,他肩負臺灣社會責任并照顧股東,他就是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先生。
芯片教父悄然離場
6月5日,從臺積電官網得知,當代臺灣企業界有著“半導體教父”、“芯片大王”之稱的張忠謀,在芯片代工商臺積電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宣布卸任董事長,并同意聯席CEO劉德音為董事長。
張忠謀將卸任董事長的消息曾在2017年就已經公布,其在2017年10月就宣布將在任期屆滿之后退休,將主要精力集中于臺積電30年后,他想把剩下的時間留給自己,多陪陪家人。
據悉,臺積電在召開的2018年度股東大會上,選舉產生了公司的第14屆董事會,包括劉德音、魏哲家在內9位提名人順利當選,其中包括5名獨立董事。
人生從優秀到卓越
1931年在浙江寧波財政局長張蔚觀的家,親朋好友為迎接張忠謀來到人間而舉杯慶祝。為了躲避戰亂,10歲左右的張忠謀隨父到南京,再輾轉重慶、上海、香港等6個城市,雖然過著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陸陸續續在十個學校念書,但是他可以閱讀《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
張忠謀的童年在香港度過,閱讀不僅養成他獨立思考的習慣,還貫穿他整個精彩的人生。由于內戰的爆發,逃到香港的張蔚觀說服了18歲的張忠謀為在美國安生立命,迫不得已成為哈佛大學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中國人。
因為受他的三叔張思侯的影響(張思侯從哈佛分別拿到電信碩士學位與應用物理博士學位,還是美國東北大學的教授),他又轉到麻省理工學習,那些年他不僅結了婚,還經歷著申讀博士被拒的痛苦。
與芯有緣與人有分
張忠謀為養家糊口,雖對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車難舍難分,卻因比福特高出一美金薪酬,選擇了不知名的半導體公司——“希凡尼亞”,但無疑是給自己找了麻煩。好在愛閱讀的習慣,使得他找到晶體管發明人之一,諾貝爾獎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經典著作——《半導體之電子與洞》來研讀。
他在“希凡尼亞”的工作是負責鍺電晶體產品生產的改良及設計,后來因為意氣用事,跳到已通過發明硅晶體管改寫了半導體市場格局的小公司“德州儀器 ” ,因讓原本是垃圾的一顆電晶體,通過采納他的點子成為精品,而獲得提拔做了鍺開發部門經理職位,為他后來尋覓到改變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的杰克•基比(Jack Kilby),到他認識了同事摩爾,創辦了英特爾公司時,杰克•基比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果說張忠謀,從23歲開始進入半導體行業到現在87歲,為制造“芯”有意無意樹立了行業正面形象與反面形象外,還在他履行職業生涯里被如今世界半導體行業里很多大佬,如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視他為“偶像”,國內創辦中芯國際“半導體之父” 張汝京視他為“恩師”。與此同時,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杰克•基爾比就因“芯”視他為耿耿于懷的“敵人”。
造芯滅英特爾威風
前瞻技術使得不懂技術的張忠謀,通過了半導體業內第一學府斯坦福大學電機系的博士考試,就在他41歲那年,張忠謀成為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被諾伊斯和摩爾飛速壯大的英特爾,已是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坊間甚至傳聞,英特爾已把中國人當政當作擊敗德儀半導體業務的最佳時機。與此同時,世界半導體產業迎來了中國人Morris Chang(張忠謀英文名)參戰、發起戰爭,并不斷贏得戰爭的新時代。
內存是英特爾當時最強的業務,并且已經做到世界最大,甚至英特爾已成為內存的象征,許多公司都在其攻勢下落荒而逃。但張忠謀卻決定,就從英特爾的內存開打——直接從4K產品開打,最后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同時也打出一個張忠謀地位。
贏iPhone6及芯片戰爭
如果說不做第二,只做第一。你出一,我不出一,而是直接跳空高開、一劍封喉,打天牌,這也是張忠謀在科技界打贏關鍵戰爭的核心制勝策略,那么,張忠謀在帶領臺積電與三星爭奪iPhone芯片處理器的殘酷戰爭中,他更是將這一策略應用到極致。
眾所周知,半導體發展史上,行業技術更迭一直都謹守著上面提到的那個摩爾所創建的摩爾定律──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電晶體最小尺度的線寬(half-pitch)縮小至0.7倍(面積縮小至0.49倍,差不多是二分之一),并由國際組織——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聯盟(ITRS)統籌,領著業界一二一,齊步走,90納米、65納米、45納米……數字越走越小,成本越走越低,性能越走越先進。
2010年,張忠謀卻突然出奇兵,以比摩爾定律更快的節奏把臺積電推向巔峰。他不露聲色,默默跳過當時應該推出的32納米,直接推出28納米技術,去與包括三星在內的32納米技術競爭,不但贏得iPhone6及后來系列產品芯片處理器的戰爭,還一舉創造了臺積電歷史上最賺錢、稱霸時間最長的新產品。
56 歲開創臺積電
張忠謀從內心不認同德儀的轉型戰略,盡管他在半導體產業干上癮,但堅信半導體才更有發展前景,所以與一門心思要搞消費電子的集團新總裁菲伯格格不入,導致他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
1987年,已經年屆56歲的張忠謀在臺灣成立了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廠——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要干世界級的事,自然要世界級的人。臺灣當時沒有這種人,張忠謀就到國際上找。對手比較難搞,他從下屬找起。比如通過私人交情把老朋友、也可以說是老對手——剛剛上任英特爾總裁的格魯夫,連哄帶騙地弄到臺灣參觀了臺積電。
格魯夫帶去的團隊認證了一年,挑出了200多個問題,要求臺積電立即改進。張忠謀因其作風強悍,雷厲風行,被員工稱為“張大帥”,他真的用一年時間按照英特爾的意見改進成功。
誠信造芯片創輝煌
1998年,67歲的張忠謀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1997年全球25位最佳管理者”。 張忠謀和他的頂尖朋友們終于站在了同一個臺階上。
2017年,臺積電實現營收330億美元(約合208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接近800億元人民幣,其市值高達2200億美元,力壓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他人生最大的輝煌有兩點,一是發明了晶圓代工模式,在世界上新成就了一個行業。第二是他創辦的臺積電市場規模占到全世界的56%以上,世界上每兩片芯片就有一片是臺積電生產的。這個半導體巨無霸企業至少在五年內世界上無人能超越。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