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中國
電池工程師年會暨
電池產業鏈技術精英交流會在佛山成功召開。年會以“著重人才管理,掌握技術方向”為主題,暢談高質量人才與電池產業中各領域各環節創新發展的相輔相成的共進之路。
開幕式上,電池聯盟技術總監張旻昱博士作了主題為“中國電池行業人才現狀與對策分析”的精彩演講,并接受采訪。
作為電池制造工程師職業培訓及等級評價項目的規劃師、導師,張旻昱博士對這一年多的工作成效感到欣慰。同時,她明確說明了2022年該項目的3個重點方向:1)著手職業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參與國家對整個職業能力和評價的標準化工作,制定行業從業人員能力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等;2)從企業人員培訓推廣到社會培訓,3)提高和完善培訓能力,包括重視實操練習,教具開發、課程項目系統化等。
結合演講報告,張博士再次強調:“電池行業或者新能源行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其實是結構性緊缺,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地域性緊缺,一個是崗位性緊缺。”
對此,她提出幾點應對策略,包括完善職業標準體系,強化提升人才技能水平,加強企業和區域綜合建設,強化社會人員職業培訓等。其中,多與地方人社主管部門溝通,為在崗從業人員謀求社會性福利和補貼,以江蘇省為例,向符合條件的職業技能人才最高可以補貼到4500元/人;加強與職校或社會培訓機構合作開設、建設電池相關行業專業的專業學科或職業培訓等,這也是參與國家職業標準化工作的一個延續。
以下為采訪實錄:
標準化工作先行
電池聯盟:歡迎來到首屆中國電池工程師年會,再次與講師們、學員們相聚,您現在有什么感受?
張旻昱:首先,情緒上是挺激動的,再一個還是比較欣慰。這一年累計為行業培訓和提高了大概1000人左右的職業人才,今天這個會大家都愿意來,都愿意支持,表明我們這個工作其實是獲得大家認可的。對于我自己來講,整個項目——電池制造工程師培訓,相當于我們做出了不小的成就。另一方面,切實地為行業、為企業做到服務了,尤其是在人才需求大的背景下。我還是比較欣慰,企業和行業能夠給我們一個認可,這還是比較好的。
電池聯盟:2022年工作重點有哪些?
張旻昱:首先,2022年有一個重點,我們要做標準化的工作,主要包括職業體系的標準化、整個職業能力和評價的標準化。一方面是根據國家職業能力和職業評價改革,參與國家職業標準的修訂和制定工作。這有一項國家職業標準修訂工作由我們研究院承擔,已經啟動。此外,電池行業新職業設立也通報至人社部主管司局,正在等待最后公示。
另一方面是配套,通過國家職業標準來制定全行業所有從業人員的能力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這是未來培訓工作一個重要的工作。做好了以后,所有的培訓才有依據、有依靠,完全可以按照國家職標,按照整體評價體系,組成了一個系統化的,由淺入深、由窄到寬的,一個 “井”字形全套的培訓體系。這樣,對于社會人員也好,現有的企業人員也好,給零基礎的人可以有很好的入門培訓,也能夠很好地服務現有的從業人員,一個能力提升的輔助性服務。
第二個是職教體系,今天報告上也講了這個情況,由于國標的缺失,現在的職教體系里,電池尤其是新能源上端,專業性的,與整車有區別的部分是職教體系是缺失的。我們后一步工作可能跟職教學校或者社會培訓合作或者溝通,一方面我們會幫助相關的有這方面意向的學校建設對應的專業,一方面會把制定的國標和對應的標準體系和課程體系,推廣到職校或者相對更專業一點的培訓(機構)里。這樣就把我們原有的針對行業人員做的能力提升培訓,拓展到了社會培訓,成體系的、長期的課程里,這也是一個將來需要做的工作和逐步完善的內容。
第三個是在實操層面,其實是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們成立了對應的工作組和相應的部門,有專門的團隊做教具開發,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教具必須符合行業情況,老舊的設備是不能夠用了,二是要考慮學員的情況,比如零基礎。我們現在自己投入做一些教具的開發,包括模擬的一些設備,電子電路一體化操作臺,還有模擬一些大型設備的軟件開發,這是不同的方向,但是我們現在都在做。
主要是這三方面,一個是從上層建筑,一個是從企業人員培訓推廣到社會培訓,再一個形成完善的體系之后,我們所有的實操的操作也好,課程也好,項目也好,都要跟著再有一個深度的提高和完善。
10萬人才缺口 呼吁全行業重視人才培養和儲備
電池聯盟:今天,您發布了《中國電池行業人才現狀與對策分析》主題報告,請分享應對電池行業人才緊缺問題的幾點對策。
張旻昱:我要再強調一次,電池行業或者新能源行業,人才緊缺的問題,我們要清楚它屬于是結構性緊缺,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地域性緊缺,一個是崗位性緊缺。眾所周知,我們行業建廠是不可能在大城市里的,尤其占地面積大,物流,安全、消防各方面的要求,一般選在比較偏遠的地區,這屬于地域性問題。這決定了一部分人員不愿意去這種地方。二是產業發展鏈條越來越長,意味著對人員的綜合性要求高一些,從產品到實操,需要從業人員掌握更多的知識和實操經驗。產業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包括生產方式的改變,導致了很多崗位出現了人才緊缺的情況。
怎么應對?
首先,必須要做專業技能人才的培訓和評價工作。現在很多企業都有內部的培訓機制、人才培養和晉升機制。但是,大部分企業缺乏的是什么呢?標準化的人才培訓和評價機制,培訓要成體系,評價是必要的。
第二,企業的自發行為,其實是散點的,缺乏完整性、系統性差,迭代性有限。從整個行業來講,崗位對應的人才、技能,包括設備怎么管理,還是需要做一些工作的,這通過我們的人才培訓機制和評價機制是可以做的。比如,設備企業可以給電池企業的從業人員提供評價考核方案和建議,通過考核可進行設備的管理和操作,企業之間也有了更多的信任。
另外,有了人才培訓和評價機制之后,通過行業人才評價的認可,企業可以跟地方社會保障機構爭取相應的福利和補貼。今天我也講到了,各地的政策不一樣。比如,企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解決了地方一半的就業問題,那么這個職業在地方上肯定是可以爭取相應的補貼政策,江蘇省、深圳市已經發放了。以江蘇蘇州市為例,如果你是緊缺職業的高級技師,可獲獲得4500元的補貼。
第三,針對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評價工作,其實這是上面的一個拓展。這面臨什么?第一,對人才市場要有一個預測,通過預判來進行整個行業的人才培訓和儲備。我們預測,新能源汽車的售后人員,包括儲能的售后、維修和定檢人員,缺口一年有10萬人。針對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開展大量的培訓工作,有的放矢,針對性地解決一些崗位需求的問題和職業能力人員缺失的問題。
第四,強化社會人員職業培訓,這跟國家職業標準工作是有延續性的。在此基礎上,把原有的針對企業人員、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拓展到社會性培訓,也就是說,加大了人員吸納的基數,整個行業從零基礎人員開始,給他一個相當于前置的、預設的人員培養,可以迅速地適應工作環境。第一省去了企業基礎培訓的成本和時間,第二從業人員在接觸企業自有的一些操作要求、生產規范時,有前置基礎。可見,社會性人員職業培訓,對企業來講,對行業未來發展來講,是一個提前的預備步驟。
在職校里,或者我們自己也在策劃建設專門的電池相關的職業技能的專業和課程。有些學校像深職院、武漢的職業學校,比較迫切想設立電池或新能源相關的專業。為什么呢?因為深圳是產業聚集地,需要大量人員輸送。所以,這種產業聚集地,或者華東、華南地區的職校在這方面的需求比較旺盛。
我們研究院就比較復雜了。因為是有學制的,目前規劃提供半年到一年的課程體系,通過學習這套課程,相當于把行業的基礎知識和企業的基本操作在學校進行學習和灌輸,或者適應,將來方便他們在這個行業更好地尋找工作機會和崗位,也能夠服務企業的同時,切實給個人能力一個提高和適應。
現在大家比較詬病,學校教的和在社會上要用的不一樣。很多職教面臨的是,我學的是這個專業,結果實習不對口,這個也是比較客觀的現實。所以設置相關專業,是將來一個比較重要的方向,基本上就是這些情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