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5年是國民經濟“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年是國民經濟“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此關鍵時刻,我們應該保持行業的定力和自信。
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突然放緩,出乎大多數業界人士的預料。于是,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質疑之聲大起,很多業內人士也表現得不自信起來。有國家級智庫專家否定中國汽車產業多年來的輝煌業績,說中國汽車是“依附型產業”;也有髙級經濟學家在解讀五中全會精神時講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已超過一百,達到了“拐點”;也有政府官員表示,看來傳統動力的汽車是不行了,只有新能源汽車還有些希望。這些質疑之聲并不可怕,縱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一直是在質疑和批評之中成長,質疑和批評從來沒有影響我們的前進步伐,而只是讓我們更加清醒。但是,2O15年是國民經濟“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年是國民經濟“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此關鍵時刻,我們應該保持行業的定力和自信。
一、2015年產銷增速放緩有一定的偶然性
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的質疑,多半與2O15年產銷增速大幅放緩有關。分析2015年我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的原因,除國民經濟總體增長放緩外,還有以下因素:
1、大城市限購。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深圳、貴陽等七個對汽車限購的大城市,2O1O年汽車銷量占全國的17.5%,如不限購今年市場可達350萬輛,而今年實際銷售僅150萬輛。由此可見,大城市限購影響汽車市場增量達到7-8個百分點。
2、股市影響。今年股市波動很大,上半年將大量資金吸引到股市,下半年又被套牢,對車市影響很大。今年二季度股市最火熱時,多數汽車品牌4S店顧客進店率比去年同期下降30%。按保守估計,股市的波動影響了50萬輛汽車銷售,使市場下降2個百分點。
3、出口下降影響。2010年,中國汽車出口超過100萬輛,占當年產銷5%。而后出口連續下降,今年出口估計不到80萬輛,僅占全年產銷3%。這又影響市場2個百分點。
4、二手車影響。自去年起,全國都重視大氣環境治理,采取的措施之一是不允許低排放標準的二手車入戶。其結果是全國絕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都不允許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的二手車入戶,這實際上堵死了二手車流通的主渠通,對新車的銷售產生巨大影響。令人遺憾的是公安部至今不開放上牌數據,對此影響無法準確分析。有專家估計,此項影響可能達到100萬輛。
在以上諸因素中,限購因素影響最大,也最可控。如果在“十三五”期間,不出現或少出現新的限購城市,加之隨著經濟發展,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汽車市場“斷層”減弱,限購影響應能大幅減小;股市這么大的波動,希望以后能不發生,至少不會年年發生;出口下降的局面,隨著我國汽年生產企業海外戰略的轉型升級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十三五”期間,應能根本扭轉;而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禁止國四以下排放標準二手車入戶的“土政策”,根本就應該糾正。因為此招違法,且于本地好處有限,于全局危害極大。其實,占在用車絕大部分的乘用車,排放合規性很好,二手車入戶對當地大氣環境影響很小。不讓入戶的根本原因是當地政府“小心眼”,怕中央政府下令讓地方政府擴大老舊車淘汰范圍,加重地方政府負擔。
通過對以上因素分析可見,2015年的汽車市場低迷有一定的偶然性。展望“十三五”,以上因素應能有明顯改觀,汽車市場不會像2015年這樣增長緩慢。
二、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很成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得好不好,一直存在很大爭議。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一些相當級別的政府領導認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得不好。對此,應該進行客觀的分析。
1、中國汽車產業的開放政策是中央制定的。
由于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整車企業準入一直是由中央政府控制的。整車企業的設立、整車項目的引進一直由中央政府審批。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這在競爭性行業是很罕見的。講汽車行業企業領導為貪圖省事、或為出國旅游而片面擴大開放是不公平的。對于開放的程度,世界汽車大公司和各國政府一直希望中國更加開放,而汽車業內一直希望穩步開放。具體開放程度是由中央政府按照國家改革開放大政方針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決定的。當前,面對要求我國放開整車合資股比的壓力,汽車產業的主流意見仍是希望不要貿然放開。
2、中國汽車產業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面臨的形勢是缺技術、缺資金、缺管理、缺人才,而國民經濟發展急需高水平的汽車產品。1985年,全國轎車產量僅5000輛,而國家不得不花費寶貴的外匯進口了十萬輛轎車。因此可見,國家對汽車產業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結果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汽車產品從“缺重少輕、轎車近乎空白”發展到重中輕微轎客品種齊全,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建成了較為完整的現代汽車工業體系,解決了大量的職工就業,向國家上交了比其他行業更多的稅收。現在,中國汽年產銷量已近2500萬輛,占全球產量四分之一,連續六年穩居世界第一。無論是與開放程度更大的巴西,還是開放程度較小的俄羅斯、印度相比,中國汽車產業的總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都遠遠超過。
3、中國品牌汽車取得長足進步。
有些專家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是“依附型產業”,是不正確的。在中國2000多萬輛汽車產量中,中國品牌接近50%。其中,貨車和客車中國品牌占絕大多數,并已有相當數量的出口;在乘用車中,中國品牌占轎車20%以上,占SUV一半以上。在今年市場較為低迷的情況下,長安、長城、江淮、吉利等中國品牌也有明顯的增長。
另外,占中國汽車市場一半的外國品牌汽車,也是中外合資生產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雖然由于中方實力不強,在合資企業中的話語權和收益比明顯低于外方,但加上政府稅收和職工就業,中國得益肯定大于外國。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待合資企業,不但看到合資雙方外方占優勢,還要看到其他方面對中國的好處。把合資企業簡單看成是外國公司的“提款機”是荒謬的。還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成立較早的合資企業,已有相當的本土開發能力。例如,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一汽大眾已有2O~30%的產品是本土開發,而上汽通用五菱則根本就是以本土開發產品為主。
4、技術實力較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短板。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汽車產業還缺乏核心開發能力。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后發國家先開放市場進口,再由簡單制造逐漸升級,最終形成核心競爭力是普遍規律。中國汽車產業也正在循此規律發展。我們既要肯定迄今為止在形成制造能力方面的成績,更要看到今后形成產品開發能力和核心技術研究能力的艱巨任務。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民用制造產業利用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是普遍現象。家電、機床、農機、工程機械、鐵道等行業都或多或少地依賴外國高端裝備和核心技術,只是程度不同。汽車產業只是由于技術密集,技術難度和綜合程度較高,依賴性更強一些,自主發展更晚一些而已。在汽車類產品中,也是摩托車、客車、貨車依賴較小,轎車依賴大;機械類零部件依賴較小,電子類零部件依賴較大。假以時日,我們中國汽車人有信心改變這種狀況。
在此需要指出,高鐵和核電產業情況特殊,它們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如果沒有國家對市場的保護,它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我們敬佩高鐵人和核電人,但也無需因之妄自菲薄。
三、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自有規律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汽車產品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汽車市場的發展自有其與國計民生密不可分的內在規律。
l、現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速度應不低于GDP增長速度。
由于中國汽車產業是支柱產業,具有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所以在我們即將全面實現小康目標、人均GDP從6000美元向12000美元邁進的時期,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速度應不低于GDP增長速度。第一、我國處在由溫飽奔小康的階段,衣食增長應趨平緩,而住行成為人民消費增長的主要領域。因此,汽車產品將成為擴大內需的主力;第二、我國已成為數一數二的貿易大國,因此出口也須轉型升級,汽車產品也應成為是我國今后出口和海外投資的重點方向;第三、雖然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比重已超過第 二產業,但第二產業仍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在“十三五”期間,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應與GDP增長大體持平,而汽車產業作為高端制造業,則應高于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總之,沒有汽車產業足夠的增長,全面小康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2、汽車增長的制約因素可通過科學發展得以緩解。
近年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和能源緊張問題已成為制約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汽車產銷量和保有量的增長速度都將進一步放緩,這些制約因素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發展得到緩解。
環境污染問題。“十三五”期間,我國新生產的汽車產品將全面實施第五階段排放標準。參照發達國家經驗,至此階段,汽車排氣污染應能根本緩解。當前我國的大氣污染,就汽車產品而言,主要問題在于監管不嚴,產品的合規性和一致性差。隨著新《大氣法》的實施和《公告》制度的改革,事中事后的監管力度將得到空前的加強,汽車產品的合規性和一致性差的狀況將得以根本改變。同時,政府將采取措施加大排放污染高的老舊汽車的淘汰,大氣污染狀況必有明顯改善。
交通擁堵問題。“十三五”期間,隨著汽車保有量基數的擴大,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速度將逐步降至10%以下,明顯低于本世紀的前十五年。而城市道路的建設、停車設施建設將進一步加強,交通管理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同時,汽車增量也逐漸從大城市移向中小城市。因此,通路擁堵情況至少可以做到不進一步加劇。
能源緊張問題。根據能源部門的規劃,“十三五”期間,供汽車使用的汽柴油年增長率可能只有3%左右。但同時,根據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新生產乘用車平均油耗將下降28%。隨著保有量的增加和限行措施的實施,汽車使用強度也將進一步下降。3%的汽柴油增長率當不至影響汽車市場的合理增長。
當然,以上問題的解決,僅有汽車行業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國家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重視汽車社會發展,政府部門也應深化改革,加強科學監管。
四、汽車產業應該當好《中國制造2O25》的主角
“十三五”將是新中國建設發展的重要時期并載之于史冊。這不僅是由于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和“四個全面”的發展方針,還在于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制造2O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中國制造2O25》是長期規劃,是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O25》的戰略目標就是發展制造業,因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而中國汽車產業由于技術密䧶、產業體量大、產業鏈長,在制造業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主角作用。
《中國制造2O25》規定了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而在執行層面,則分為五項重大工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在這五項重大工程中,中國汽車產業都大有用武之地。不單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明文列入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在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和綠色制造工程中,汽車產業也應該是主角。與《中國制造2O25》很相似的《德國工業4.0》,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德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分析中國汽車產業與《中國制造2O25》的關系,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這就是與制造業中其他大部分產業相比,中國汽車產業的先進程度高。我國制造業中不少產業還處在2.0時代,而汽車產業已整體進入3.0時代,最具備進入4.0的條件。
五、“十三五”有可能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
正如《中國制造2O25》中指出: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優化政策環境,發揮制度優勢,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在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方針和《中國制造2O25》指導下,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雖然不會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但可以是發展最好的時期。
1、“十三五”期間,應該是中國汽車產業創新能力增長最快的時期。一方面,產業規模大于以往,研發投入的比例也將超過以往,所以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研發能力將明顯超過以往。另一方面,在《中國制造2025》框架內,國家將支持汽車行業建設重在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研究的行業創新中心。再加上經驗的積累、體系的建設完善和人才隊伍的進一步加強,“十三五”期間,必將是中國汽車產業創新能力增長最快的時期。
2、“十三五”期間,應該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環境最好的時期。第一,隨著政府部門的改革,多頭管理、冗余管理的狀況必將有重大改善,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必將進一步加強;第二,法制化管理加強。隨著產品準入的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細化,“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望大大改善;第三,汽車產品的生產、使用環節的稅費政策、法規將有重大改進,鼓勵節能減排、鼓勵汽車合理使用和消費的作用將大大增強;第四,道路建設、城市建設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更加適應汽車社會的發展。
3、“十三五”期間,中國汽車技術將獲得重大進步。
當前,世界汽車產業在技術領域有兩個重要發展方向:動力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十三五”期間,在這兩個方面,中國汽車產業都將取得巨大進步。在電動汽車方面: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已建成“三縱三橫”的技術體系,已明顯縮小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政府重視,制定了國家級戰略和最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我國己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為攻克技術難點,企業間、產業間正在展開前所未有的合作。綜合這些優勢,我國很可能在“十三五”期間在電動汽車方面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雖然我們基礎差、動手晚,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十年左右的差距,但我們也有兩方面優勢。一是互聯網優勢,一是中國消費者對智能產品的偏好。只要組織得當,中國汽車產業有望在該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技術領域中國汽車產業一直在追趕,但今天有所不同。過去我們都是穿過先進者揚起的塵土在追趕,而如今我們己經趕到前線,即將投入技術前沿的攻關。“十三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必能為世界汽車技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4、“十三五”期間,中國品牌汽車將進一步發展。雖然,政策將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國際化,外國品牌的投入和本土研發能力也會加強,這些都會加大中國品牌汽車面臨的壓力。但也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中國優勢品牌的實力遠非昔日可比;二是消費者更加成熟,對外國品牌的盲目熱衷會減小,對中國品牌的認可會提髙;三是品牌淘汰、退出市場會明顯,少部分外國品牌和相當數量的中國品牌將退出市場,對優勢中國品牌發展不利的“內斗”局面可望大大改善。
5、“十三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的模式將轉型升級。由于汽車是高端機電一體化的并且正在迅速智能化的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又由于汽車產品價值高,對經濟影響大,所以各進口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都追求改變單純進口為不同程度的當地生產。上世紀我國是汽車進口大國,出口很少。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目前已達到進出口平衡的狀態。但是,近三年來,我國汽車整車出口卻連續下降。究其原因,出口環境諸方面有好有壞,并非一齊急轉直下,中國汽車產品的水平和競爭力應有明顯提高,為什么出口達到百萬輛級后,便徘徊不前甚至下降呢?根本原因在于出口模式應該轉型升級,主要依賴貨物貿易出口的方式必須改變。“十三五”期間,由于國內市場進入平穩增長的“新常態”,開拓海外市場必定成為中國汽車生產企業發展的戰略選項;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又為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外在條件。“十三五”期間,以海外建廠生產為主要形式的國際產能合作,必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又一大亮點。
除上述幾點外,“十三五”期間,中國汽車產業節能減排的自覺性將進一步加強,合資合作也將進一步深化。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十三五”期間將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
歲末年初,萬象更新,中國汽車產業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雖然新的挑戰更激烈,但新的基礎更堅實,新的條件更給力,我們產業自身也更堅強。中國汽車產業應該有自己的定力和自信。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