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出臺、中國品牌日的設立、“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新機遇,種種變化之下,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似乎成為了大勢所趨,汽車產業也進入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風口。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少人就喊出了“彎道超車”的口號,誠然,在當下的市場環境及各項政策支持影響下,汽車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對于“彎道超車”的說法,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盲目地追求成績、發展過程中想走捷徑顯然并不合理。
6月7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就在第八屆全球汽車論壇的現場公開將“彎道超車”形容成是一種“幻想”,呼吁大家要摒棄這種幻想。
他表示,“彎道是所有人的彎道,而且彎道失誤的概率也更高。”他認為中國車企應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模式創新和核心技術同步發展,做好“整合全球優勢資源這篇大文章”。
這就要求各車企在機遇面前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分析,而不是盲目的樂觀。對于自主品牌來說,如何在新形勢下順勢而為,長安汽車副總裁袁明學表示,既要滿懷信心又要直面挑戰。要想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汽車,中國品牌高端化是必然之路。如果沒有高端化的產品,根本沒法走出國門,沒法走向世界。
彎道超車不可取
對于“彎道超車”的說法,顯然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景,有業內人士指出,彎道雖然被看作是一個趕超的好機會,但是大多數車禍也是在彎道中發生的。
王俠表示,在技術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加上國家政策和經濟的加持,中國正在從原來的跟隨和從屬地位變成現在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在新一輪汽車產業變革中有實現引領的可能。
但他強調,“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國外對專利和核心技術的擁有確實比我們強,中國要從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成為先進技術的引領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這種巨大的差距是不容忽視的,根據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提供的數據,與德國的“工業4.0”戰略相比,中國的汽車工業制造水平還在2.3--2.8之間,沒有達到3.0階段,處于信息化和減少人工的過程中。可以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盲目的提出“彎道超車”的口號更多的是帶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帶有投機取巧色彩的想法。
廣汽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彎道超車其實代表的是一種夢想。他提到,幾十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的實質性進展不大,直到2015年以后情況才有所改觀,不少優秀的自主品牌在崛起,在這種進步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一些口號來證明自己。
他表示,一個品牌的建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持續的,對于“彎道超車”要一分為二的看,一方面要保持信心和夢想,相信會有高端的、世界級的中國品牌誕生,另一方面也要正視差距,不能急于求成,還是要夯實自己的基礎。厚積薄發,就無論是彎道還是直道,都有機會超過。
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彎道超車”不靠譜,而是要“換道超車”。這里所謂的“換道”是指電動化、智能化和共享化。
他表示,“道”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技術路徑,一個是業務模式。如果技術上跟人家差不多,運營模式又不強,以為直道超不了就能彎道超車,這是異想天開。總結來說,在沒有技術和業務能力的條件下,“彎道超車”只能是空談和幻想。
自主品牌高端之路
“彎道超車”所反映出的,是自主品牌對于進軍國際一線品牌的向往。而在種種的利好條件下,自主品牌如何保持清醒的認識,實現乘勢而上,顯然也成為了各車企未來發展規劃中的重中之重。
王俠也著重強調,中國提出的轉型升級戰略構想,趕上了新技術變革和汽車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風口,當下中國車企需要的是變得更加清醒、更加睿智和充滿信心。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需要被動消極。
記者在論壇現場注意到,不少自主車企高管都在演講和采訪中頻頻提及“高端”一詞,正如袁明學所說,自主品牌走向高端已成為當今形勢下走出國門的必經之路,是自主車企自身的需求。要想成為國際一流的汽車企業,如果沒有高端化的產品,就沒法走出國門。
他表示,從產品技術、制造水平的積累,到供應商、供應鏈水平的提升,中國自主品牌已經具備了向高端產品發展的基礎。加之整個消費群體和消費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收入的增加、購車預算的提升,為自主品牌高端化提供了動力。
“目前自主品牌都在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雖然方向不同,但勢頭一致。”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公共關系副總裁兼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楊學良也在采訪中表示,政府的支持、市場和用戶的認可、產品品質的提升都說明,中國品牌走向高端,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具備。
他提到,吉利從沃爾沃學到了很多豪華車的理念和管理知識,而不是僅僅拿來技術,吉利推出領克的初衷也是為了進軍被強勢合資品牌占據的40%多的高端市場。他認為,領先的自主品牌汽車已經不遜色于合資品牌,甚至某些部分已經超越了外資品牌的產品。
但即使信心十足,自主品牌在高端化、走出國門中的過程中還是要清楚地認識到其中的困難。袁明學提到,打造一個高端的汽車品牌至少要10年,花費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這對一個自主品牌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同時,中國高端品牌走向世界還面臨著消除此前負面口碑的難題,包括低價低質的不良印象。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