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FC 的核心結構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結構看似簡單,實則是精密協同的 “四層夾心”:陽極(燃料極)→質子交換膜→陰極(空氣極)→雙極板,外加催化劑和氣體擴散層輔助,共同完成能量轉換。
1. 陽極:氫氣的 “分解工廠”
2. 質子交換膜:只允許質子通過的 “單向收費站”
核心材料:全氟磺酸樹脂(如杜邦 Nafion 膜),厚度 50-150 微米,內部布滿帶負電的磺酸基團(-SO₃⁻),能吸附質子并形成 “質子通道”。
特性:
3. 陰極:氧氣與質子的 “結合車間”
4. 雙極板:“電流收集器” 兼 “氣體管道”
功能:
材料選擇:
發電全過程:四個步驟完成 “氫→電→水” 的蛻變
PEMFC 的發電過程就像一場精密的 “分子接力賽”,氫氣和氧氣在四層結構中按步驟完成反應,全程無燃燒、無污染,唯一產物是水。
步驟 1:氫氣在陽極 “分家”(氧化反應)
氫氣通過雙極板流道到達陽極,在鉑催化劑表面發生氧化反應:
H₂ → 2H⁺ + 2e⁻
反應條件:常溫即可發生(這是 PEMFC 相比其他燃料電池的最大優勢,可快速啟動);
關鍵:鉑催化劑通過吸附氫氣分子并削弱 H-H 鍵,降低反應所需能量(活化能從 436kJ/mol 降至 20kJ/mol 以下)。
步驟 2:質子 “穿越” 交換膜,電子 “走外線”
帶正電的質子(H⁺)被質子交換膜中的磺酸基團吸引,通過 “水分子橋” 在膜中快速移動(傳導率約 0.1S/cm,相當于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
電子(e⁻)因無法穿過質子交換膜,被迫通過外部電路流向陰極,形成電流(這就是我們能利用的電能)。
步驟 3:氧氣在陰極 “接納” 質子和電子(還原反應)
氧氣(來自空氣)通過陰極流道到達催化劑表面,與質子和電子結合:
O₂ + 4H⁺ + 4e⁻ → 2H₂O
反應特點:釋放熱量(每生成 1mol 水放熱 286kJ),這也是電池需要散熱系統的原因;
水的處理:生成的水一部分通過陰極擴散層排出(如汽車尾氣中的 “純凈水”),一部分用于維持質子交換膜的濕潤(循環利用)。
步驟 4:雙極板 “收集” 電流并循環氣體
電子從陰極流回雙極板,與陽極的電流匯合形成完整回路;
未反應的氫氣(通常 5%-10%)通過循環泵送回陽極重新利用(提升氫氣利用率至 99% 以上)。
效率對比:PEMFC 的電化學效率約 60%(輸入的氫能 60% 轉化為電能),而內燃機效率僅 20%-35%;若算上余熱利用(如供暖),綜合效率可達 80% 以上。
關鍵技術難點
PEMFC 要穩定工作,必須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否則會出現 “反應中斷”:
1. 質子交換膜的 “濕度平衡術”
矛盾點:膜太干→質子傳導率下降(效率降低 50%);膜太濕→陰極生成的水堵塞氣體通道(“水淹” 現象)。
解決方案:
動態增濕:豐田 Mirai 采用 “自增濕系統”,利用陰極生成的水通過擴散反向濕潤膜,省去外部加濕器(減重 10kg);
疏水處理:氣體擴散層表面涂覆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疏水通道,加速排水。
2. 催化劑的 “抗中毒” 能力
應對措施:
3. 低溫與高溫的 “雙重考驗”
PEMFC 的應用場景:從汽車到太空的 “零碳動力”
1. 氫燃料電池汽車:續航與補能的 “平衡高手”
代表車型:豐田 Mirai(續航 650km,加氫 3 分鐘)、現代 NEXO(續航 800km)、上汽大通 EUNIQ 7(國內首款量產 MPV);
技術突破:
功率密度從 2010 年的 1.0kW/L 提升至 3.1kW/L(體積縮小 60%);
成本從 2015 年的1000/kW降至300/kW(目標 2030 年 $100/kW,與內燃機持平)。
2. 固定式電站:數據中心的 “備用電源”
5-100kW 的 PEMFC 電站可作為醫院、數據中心的應急電源,響應時間<10 毫秒(比柴油發電機快 100 倍),且無噪音、零排放;
日本已建成 5000 余座燃料電池家庭供電系統(ENE-FARM),熱電聯供效率達 90%。
3. 便攜式設備:戶外電源的 “能量王者”
200-500W 的便攜式 PEMFC 電源,氫瓶容量 50L 即可支持筆記本工作 48 小時,重量僅為鋰電池的 1/3(適合野外作業、露營)。
4. 航空與航天:零排放飛行的 “新動力”
空客計劃 2035 年推出氫燃料電池客機,采用分布式 PEMFC 推進系統,續航 1000 公里;
國際空間站的備用電源采用 PEMFC 技術,利用電解水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發電,實現 “水 - 電 - 水” 循環。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沒有轟鳴的引擎,沒有復雜的傳動,卻能讓氫氣和氧氣在分子層面完成一場安靜而高效的 “能量接力”。它的每一次技術突破 —— 從鉑催化劑用量降低到自增濕系統誕生,都在拉近人類與 “零碳能源社會” 的距離。
當未來某一天,你駕駛的氫能汽車加氫 3 分鐘就能跑遍城市,家中的電源來自 “綠氫燃料電池”,戶外露營用的是便攜式氫能發電機時,或許會想起這個藏在金屬殼里的 “分子級發電站”:它不燃燒任何燃料,卻能將最清潔的化學能,轉化為驅動世界的動力。這,就是 PEMFC 的終極魅力。
(責任編輯:子蕊)
中國科大研制出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2018-12-05 09:03
|
再也不需要鋰,澳洲大學發明可充電質子電池2018-03-12 11:00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陰離子交換膜研究取得進展2018-02-06 11:08
|
英國兩大學研發低成本碳基電催化劑 大幅提升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2017-12-11 12:39
|
離子太陽能電池助力海水淡化2017-11-28 10:58
|
新材料學院發現自旋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何調控鋰電池正極材料2017-11-07 15:57
|
新南威爾士大學Adv. Mater.:高效硒化鉛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基于鈣鈦礦納米晶體的離子交換鈍化法2017-10-01 07:20
|
中科大: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研制獲進展2017-06-30 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