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北京國際充換電展上,超充技術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河南森源電氣展示的 1.2 兆瓦全液冷分體式充電樁,憑借 10 分鐘補能 400 公里的技術突破,已在物流園區投入試點。該充電樁采用全液冷散熱技術,單槍峰值功率達 1200kW,可滿足重卡、商用車等大型車輛的快速補能需求。這一技術突破直接回應了新能源汽車用戶對充電效率的核心訴求 ——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3689 萬輛,上半年銷量 562.2 萬輛,但充電設施中 250kW 以上的大功率充電樁占比不足 7%。
政策層面的強力推動加速了超充技術的落地。2025 年 7 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大功率充電設施科學規劃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到 2027 年底全國大功率充電樁超過 10 萬臺的目標。這一政策與深圳、重慶等地打造 “超充之城” 的戰略形成共振:深圳計劃 2027 年建成超充站 3000 座,覆蓋全市 90% 以上的高速路口和物流園區;重慶則依托成渝雙城經濟圈,規劃建設 “5 分鐘超充圈”,重點布局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城市核心商圈。
企業端的競爭格局已現雛形。星星充電、特來電等頭部運營商通過 “全液冷 + 超充” 組合模式快速擴張,極氪旗下浩瀚能源推出的 V4 極充兆瓦樁單槍峰值功率達 1.3MW,計劃 2026 年底建成 1 萬根 800V 超快充樁。比亞迪、華為等車企也加入賽道,比亞迪的 “閃沖” 技術已實現充電 5 分鐘續航 150 公里,華為數字能源則推出全液冷超充解決方案,支持多車同時充電且無需擴容電網。這些技術突破正在改寫行業規則 ——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全國充電量達 549.23 億千瓦時,預計全年充電量將與三峽電站年發電量相當,超充技術的普及將大幅提升電網利用效率。
深圳在車網互動領域的探索為行業樹立了標桿。2025 年 6 月啟動的規模化反向放電活動中,2500 輛新能源車參與,單輪放電量超 7 萬度,南網電動華南數字谷站單站最高放電功率達 1120kW。該項目采用 “本地精準響應 + 跨區調頻備用” 模式,通過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實現 18 次交易,覆蓋城中村、儲能電站、政府大院等十大應用場景。例如,民治沙元埔村通過 V2G 緩解了迎峰度夏用電緊張,時代電服深南大道換電站的放電能力相當于一座小型儲能電站。
廣州的實踐則開創了居民用戶參與 V2G 的先河。廣汽昊鉑在廣州招募首批 50 名 V2G 樁車主,用戶通過峰谷套利(0.5 元 / 度差價)和積分獎勵實現收益,每度電可獲 0.5-0.7 元。2025 年 7 月,全國首張居民個人 V2G 結算單誕生,標志著從充電到放電的全流程閉環打通。這種模式不僅為用戶創造經濟價值,更推動電動汽車從 “耗電工具” 向 “移動充電寶” 轉型 —— 據測算,一輛續航 500 公里的電動車可存儲約 60 度電,若全國 10% 的電動車參與 V2G,可形成相當于 3000 萬千瓦的靈活調節能力,相當于 3 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
技術迭代與政策支持為 V2G 規模化鋪路。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將深圳、廣州納入首批車網互動試點城市,要求 2025 年初步建立技術標準體系,2030 年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企業層面,寧德時代與北汽集團合作開發 V2G 技術,日產計劃 2026 年推出經濟型 V2G 解決方案,基本半導體等企業則通過功率半導體適配推動整樁成本年內降本 50% 以上。這些努力正在突破行業瓶頸:盡管當前 V2G 收益模式單一,但隨著峰谷電價機制完善和電池技術進步,其經濟性將逐步顯現 —— 清華大學研究表明,當 V2G 樁成本降至 5 萬元 / 臺時,用戶 3 年內即可收回投資。
沂南經濟開發區投運的 480kW 新能源重卡專用液冷超充站,標志著商用車補能進入高速發展期。該超充站采用智能調度系統,單臺重卡充電時間從 2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適配 800V 以上高壓平臺車型。這一技術突破直接響應了物流行業的迫切需求:我國公路貨運量占比達 74%,但新能源重卡滲透率不足 3%,補能效率成為制約電動化的關鍵。星星充電計劃 2025 年商用車充電樁滲透率突破 40%,重卡充電市場規模預計達百億元,華為、海匯德等企業同步推出重卡超充解決方案,形成技術與市場的雙向驅動。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紅利加速商用車補能網絡建設。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到 2030 年農村地區充電服務覆蓋率穩步提升,商用車充電網絡需與城際、城市群充電網絡銜接。河南省已啟動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入庫企業清單” 機制,對商用車充電樁建設給予最高 30% 的補貼;江西省則通過 “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對完成任務的試點縣給予最高 4500 萬元獎勵。這些政策與市場需求形成共振 ——2025 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同比增長 120%,預計全年銷量將突破 50 萬輛,帶動充電樁需求激增。
技術創新正在改寫商用車補能成本曲線。森源電氣的 1.2 兆瓦充電樁通過液冷技術實現散熱效率提升 300%,單臺設備日均服務能力達 100 車次;中車電動與國網合作開發的換電重卡,3 分鐘即可完成電池更換,適配礦山、港口等場景。這些技術突破使商用車補能成本較傳統燃油車降低 40% 以上,推動新能源重卡在長途物流、城市配送等領域加速替代。據行業預測,2025 年新能源商用車后市場規模將突破 5000 億元,成為行業增長新引擎。
當前產業變革呈現三大特征:技術迭代加速,超充功率從兆瓦級向吉瓦級演進,V2G 從單向充電向光儲充放一體化發展;生態重構深化,車企、能源企業、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如蔚來與電網在社區試點有序充放電,寧德時代與大眾聯合開發電池回收技術;政策協同強化,從國家層面的《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到地方的 “超充之城” 建設,形成上下聯動的政策體系。
對于企業而言,戰略機遇存在于三個層面:技術卡位,如森源電氣的液冷超充技術、南網電動的 V2G 虛擬電廠管理系統;場景創新,星星充電通過 “超充 + 儲能 + 光伏” 模式打造綜合能源服務站,特來電與美團合作構建即時配送補能網絡;生態整合,廣汽能源構建 “車 - 樁 - 網 - 儲” 一體化平臺,實現從充電到放電的全鏈條價值挖掘。
這場始于技術突破的行業變革,本質上是能源消費模式的重構。超充技術解決補能效率,V2G 重塑能源流動,商用車補能激活萬億市場,三者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從交通工具向能源節點演進。正如北京充換電展揭示的,未來的行業領袖將是那些能夠平衡技術創新、生態協同與社會效益的企業,而這一過程中的結構性機會,將深刻影響全球能源與交通產業的競爭格局。
(責任編輯:子蕊)
全固態電池電動自行車換電試點項目在北京亦莊啟動2025-06-30 11:16
|
Nature子刊&先進材料: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系列進展!2018-09-25 15:42
|
今年已產生近千噸報廢鉛蓄電池! 北京移動是如何處理的?2017-10-17 17: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