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設備行業毛利率比較高,但是規模小并且比較分散,并且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動力
電池企業,所以深度綁定
電池廠獲得更大的訂單并且更穩定的供應關系,是一種比較明智的選擇。
在補貼退坡和疫情之后,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速度有所下降,導致設備需求節奏放緩,鋰電池行業的低端產能因資金、規模、技術等各種問題開始被清出市場,行業集中度提升,鋰電池高端設備和整線設備需求增加。
但是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鋰電池設備行業正處于粗放式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過程中,行業發展仍處于前期導入階段。
鋰電生產設備行業規模不大 但是未來可期
鋰電設備市場的增長動力主要來源于動力電池企業。
按照此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對于新能源汽車占乘用車銷量的比例規劃是逐年提升的,這就意味著,鋰電設備市場的需求會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逐漸擴張。
到2025年,我國規劃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概在400-500萬的規模。
按照2019年中國鋰電生產設備需求規模和電池裝機量數據估算,行業整體情況是1GWh動力電池產能大概能產生3.34億元的鋰電設備需求。
根據寧德時代2018年公開的數據,2018年單個GWh設備投資金額為2.8億元,今年最新規劃的幾個項目投資情況,單個GWh產生的鋰電設備投資規模在2億元左右。
綜合行業現狀和寧德時代的情況估算,目前單GWh產生的鋰電設備需求在2-3億元左右,到2025年新增的鋰電設備需求大概在幾百億左右,這個規模相較于電池行業和7000多億的專用設備市場來說還是比較小的。
不過,雖然鋰電設備行業體量較小,但是行業毛利率普遍比較高。
就目前幾家上市的鋰電設備供應商來看,毛利率基本上在30%-50%左右,遠高于電池企業。
并且主營后段鋰電設備的杭可科技和星云股份,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還超過了50%。
深度綁定電池廠 鋰電設備企業才能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鋰電設備行業規模不大,加上鋰電池制造過程工藝繁雜,鋰電設備企業相對來說比較分散,分攤到單個設備企業的份額其實就更小了。所以對于設備商來說,要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得盡可能去綁定一家更大的電池廠。
并且,國內的電池廠一般在選擇一家鋰電設備供應商之前,會從資金、技術、背景等多維度考量,選定之后由于工藝保密、產品一致性等問題,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所以綁定的程度越深,對于設備商來說越有利。
先導智能和寧德時代的關系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沒有成為股東之前,先導智能一年從寧德時代得到的銷售收入不超過20億元。但先導智能向寧德時代定增之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攬了一個32.28億元的大訂單。
很顯然,兩者在資金和供應上的關系綁定得越來越深,并且因為更深的關系給先導智能帶來了更多的訂單收益。
但是,大的電池廠畢竟只有那么幾家,并且不是每個設備供應商都能擠進頭部電池廠的供應鏈,那些新進入或者規模較小的設備供應商的出路在哪里呢?
軟包、圓柱市場的機會
目前整個電池行業以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等企業為主導,所以方形電池的生產設備所占的市場份額比較大。但是這個市場上,不是只有方形電池一種選擇。
孚能、億緯鋰能、萬向123這樣的軟包電池廠也逐漸浮出水面,而且德系車企轉型電動化的過程中,紛紛把軟包電池當做一種技術路線,這里面的市場體量不容小覷。如果在產能還沒起來之前,相關設備商提前布局,進入相關供應鏈,也是不錯的選擇。
軟包電池和方形電池比較大的差異集中在中段和后段,中段制造過程中軟包電池采用疊片工藝,而方形電池通常使用卷繞工藝,后段制造過程中由于軟包電池主要用的是鋁塑膜來作為包裝材料,所以在注液、封裝工藝上與電池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都是不同于方形電池的機遇。
對于電池廠來說,尋找一家鋰電設備企業,無非是從技術、價格、產品質量、資金實力、交期、售后服務、客戶關系這些來考量,所以對于新進入或者規模較小的設備供應商來說,在找好對標市場的基礎上,順著這些去發展或者放大自己的優勢,自然是更容易進入電池廠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