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鋰離子(Li⁺)去溶劑化?
在鋰離子電池中,電解液通常由鋰鹽(如LiPF₆)和有機溶劑(如EC、DMC等)組成。當鋰鹽溶解在溶劑中時,Li⁺會被溶劑分子包圍,形成“溶劑化殼層”(Solvation Shell)。這一過程稱為溶劑化。
而去溶劑化(Desolvation)則是指Li⁺在電極/電解液界面處擺脫溶劑分子束縛的過程。只有去溶劑化后的Li⁺才能順利嵌入負極(如石墨或硅)或沉積在金屬鋰負極表面。
簡單理解:去溶劑化就像是Li⁺在進入電極材料之前,需要先“脫掉”外面包裹的溶劑分子“外套”,否則無法順利進入電極結構。
2. 去溶劑化的關鍵影響因素
(1)溶劑化殼層的穩定性
強溶劑化溶劑(如EC、PC):介電常數高,與Li⁺結合緊密,去溶劑化能壘高。
弱溶劑化溶劑(如DME、氟代碳酸酯):與Li⁺結合較弱,去溶劑化更容易。
(2)電解液濃度
常規電解液(1M LiPF₆):溶劑分子較多,Li⁺溶劑化程度高,去溶劑化困難。
高濃度電解液(HCE, ≥3M):自由溶劑分子減少,Li⁺溶劑化減弱,去溶劑化更容易。
(3)溫度
低溫(如0°C以下):溶劑化殼層更穩定,去溶劑化能壘升高,導致電池性能下降。
高溫(如60°C):去溶劑化加快,但可能引發副反應(如電解液分解)。
(4)電極材料
石墨負極:層間距較小,Li⁺必須完全去溶劑化才能嵌入,否則溶劑分子共嵌入會導致石墨結構破壞。
硅負極/鋰金屬負極:對去溶劑化要求稍低,但仍需優化以減少副反應。
3. 去溶劑化對電池性能的影響
(1)充電速度(倍率性能)
去溶劑化慢 → Li⁺進入電極受阻 → 充電速度降低(影響快充能力)。
去溶劑化快 → Li⁺傳輸更高效 → 電池可支持更高倍率充電。
(2)循環壽命
不完全去溶劑化:溶劑分子可能隨Li⁺進入負極(如石墨層間),導致電極結構破壞,容量衰減。
副反應加劇:溶劑分子可能在電極表面分解,消耗活性鋰,降低電池壽命。
(3)低溫性能
低溫下,去溶劑化能壘升高,Li⁺傳輸變慢,電池容量和功率大幅下降。
(4)安全性
去溶劑化不良可能導致Li⁺沉積不均勻(如鋰枝晶生長),增加短路風險。
4. 如何優化去溶劑化過程?
(1)電解液優化
使用弱溶劑化溶劑:如氟代碳酸酯(FEC)、DME等,降低Li⁺-溶劑結合能。
高濃度電解液(HCE):減少自由溶劑分子,削弱溶劑化效應。
添加劑(如VC、FEC):促進穩定SEI膜形成,阻止溶劑共嵌入。
(2)界面工程
人工SEI膜:在電極表面構建LiF-rich界面,加速Li⁺傳輸。
表面涂層:如Al₂O₃、Li₃PO₄涂層,改善Li⁺去溶劑化動力學。
(3)新型電解質體系
局部高濃度電解液(LHCE):通過稀釋劑調節溶劑化結構,兼顧高濃度電解液的優點和低粘度。
固態電解質:無溶劑化問題,但需解決界面接觸問題。
(4)溫度管理
預加熱(低溫環境):提高溫度可降低去溶劑化能壘,改善電池性能。
總結:
Li⁺去溶劑化是鋰離子電池中的關鍵步驟,直接影響電池的快充能力、循環壽命、低溫性能和安全性。通過優化電解液組成、調控界面化學、采用新型電解質體系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去溶劑化能壘,提升電池綜合性能。未來,隨著快充電池和低溫電池的需求增長,去溶劑化研究將成為鋰電技術的重要方向之一。
EVTank:2023年印度進口鋰離子電池總金額達33.2億美元2024-02-29 10:11
|
2023年1-4月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為212.4億美元 同比增長73.2%2023-05-30 09:59
|
2023年1-3月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同比增長79.9%2023-05-10 10:27
|
工信部:2022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同比增長超過130% 達750GWh2023-02-24 09:24
|
上半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超過280GWh,同比增長150%2022-08-04 08:25
|
工信部:2021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324GWh,同比增長106%2022-02-25 11:28
|
1-8月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量146.0億只2021-10-26 10:35
|
1-7月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126.5億只2021-09-13 09:18
|
上半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量106.9億只2021-08-18 13:39
|
工信部:1-5月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86.1億只,同比增長56%2021-07-16 10:40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