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規模化退役周期,廢舊電池回收已從環保議題升級為關乎資源安全與產業可持續的核心命題。2025 年,在政策加碼、技術突破與市場擴容的多重驅動下,我國廢舊電池回收行業正經歷從粗放生長向規范高效的關鍵轉型,以下從行業現狀、政策體系、技術路徑及市場格局四大維度展開解析。

我國已進入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的關鍵窗口期。受 2018-2020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高峰及動力電池 8 年質保期影響,首批大規模裝車電池正密集進入退役階段。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量已突破 30 萬噸,同比增長 33%;預計 2026 年退役量將達 43 吉瓦時,2030 年更是激增至 171 吉瓦時,對應市場規模將突破 3000 億元人民幣。
從回收結構看,鋰離子電池已成為絕對主力。2024 年我國廢電池回收行業整體處理能力達 480 萬噸,其中鋰離子電池處理量 320 萬噸,占比 66.7%,主要來源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與消費電子設備;鉛酸電池與鎳氫電池處理量分別為 70 萬噸和 90 萬噸,占比 14.6% 和 18.8%。區域分布呈現顯著集群特征,廣東、江蘇、浙江三省處理量合計占全國 55.2%,依托制造業基礎與物流優勢形成完善回收網絡,其中廣東省以 110 萬噸的年處理量位居首位。
行業發展仍面臨多重瓶頸。規范化回收率偏低是核心痛點,受 “小作坊” 高價收購沖擊,三元鋰電池非正規渠道報價比正規企業高出 15%,導致 2024 年我國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不足 25%。這些非正規回收點缺乏環保設施,拆解過程中易引發短路爆炸、電解液泄漏等問題,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污染。同時,上游原材料價格下行導致行業盈利承壓,2024 年以來多數中小企業面臨營收與毛利率 “雙降” 困境,僅頭部企業憑借規模效應保持增長。
2025 年成為廢舊電池回收政策落地的 “攻堅年”,從國家頂層設計到地方具體實施的全層級政策體系已基本建成。2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構建 “規范、安全、高效” 的回收體系,要求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這一綱領性文件與此前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4 年本)》形成互補,從準入門檻、技術要求、環保責任等維度抬高行業標準,新規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
地方層面的創新實踐持續涌現。四川省于 2024 年 6 月施行全國首個省級專項管理辦法,通過建設區域回收中心提供 “一站式” 服務,并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廣東省則對合規企業給予每噸 500 元的財政補貼,2024 年發放補貼達 2.3 億元,帶動全國相關補貼總額超 15 億元。國家發改委在 2025 年以舊換新政策中進一步明確,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標準從每輛車 6 萬元提高至 8 萬元,同時嚴厲打擊 “作坊式” 回收拆解行為。
標準體系建設同步提速。2025 年實施的《鋰離子電池編碼規則》(GB/T 45565—2025)實現 “一池一碼” 全生命周期溯源,配合已發布的 10 余項國家標準,形成覆蓋通用要求、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完整標準矩陣。其中,GB/T 32151.46-2024 成為國內首個針對電池回收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標準,推動行業綠色轉型。
行業已形成 “梯次利用 + 再生利用” 的二元技術路徑,通過差異化應用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梯次利用主要針對容量 50%-80% 的退役電池,經檢測、重組后用于儲能電站、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等場景。但當前仍面臨技術瓶頸:缺乏本征安全的系統性方案限制其在高安全要求場景的應用,且快速壽命評估技術缺失導致檢測成本居高不下。不過,隨著智能化檢測設備的普及,頭部企業已實現梯次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 1500 次以上,較 2023 年提高 20%。
再生利用則聚焦容量低于 40% 的廢舊電池,通過提取鋰、鈷、鎳等貴金屬實現資源閉環。濕法冶金技術憑借高回收率成為主流,2024 年應用占比達 65%,處理量約 312 萬噸,格林美、金晟新能等企業已實現鋰回收率超 9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火法冶金占比 25%,主要用于處理復雜組分電池;物理拆解技術占比 10%,在消費電子小電池回收中應用廣泛。技術創新持續突破,杰瑞鋰電池資源循環鄭州示范工廠建成投產,實現 10 萬噸 / 年處理能力的全流程智能化,將拆解效率提升 3 倍。
市場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截至 2025 年 9 月,國內電池回收相關企業達 19.23 萬家,近三年年均新增注冊超 4 萬家,行業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布局與產能擴張確立優勢:格林美在全球布局 7 個回收處理中心,2024 年處理量達 60 萬噸,占行業 12.5%,與比亞迪、億緯鋰能等 800 余家企業建立定向循環合作;金晟新能作為全球第二大鋰電池回收企業,鋰回收率超 95%,正推進贛州磷酸鐵鋰電池處理廠建設,計劃提升產能至 15 萬噸 / 年;寧德時代在福建、湖南建成 3 個回收基地,年處理能力合計達 20 萬噸。
商業模式創新加速行業整合。“換電回收一體化”“廢料換原料” 等新模式逐步推廣,格林美與億緯鋰能簽訂 10 年期協議,每年供應 1 萬噸以上回收鎳產品,實現原料端穩定供給。數字化溯源體系成為標配,工信部建成的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平臺” 已覆蓋 148 家合規企業,實現電池生產、銷售、拆解全程可追溯。
展望 2025 年,隨著《行動方案》落地實施與技術迭代加速,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規范化回收率有望從不足 25% 提升至 40% 以上;濕法冶金技術占比將突破 70%,智能化拆解設備普及率超 50%;頭部企業市場份額將進一步集中,CR5 有望達到 35%。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協同作用下,廢舊電池回收正從 “環保負擔” 轉變為 “城市礦山”,為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理想汽車正式成立電池公司2025-10-16 09:37
|
欣旺達的 “固態先鋒” 之路:消費電子半固態電池量產如何改寫產業規則2025-10-13 13:33
|
鋰電池測試里的 “微分雙兄弟”:dQ/dV 和 dV/dQ 到底該怎么用?2025-10-11 10:32
|
鋰電池導電劑:解鎖能量存儲新境界2025-10-10 08:50
|
深度解析:電池C率!2025-10-09 17:25
|
固態電池產業化加速,千億市場引爆在即!2025-10-09 13:32
|
高薪攬才 + 跨界合作:字節跳動的鋰電池戰略如何重塑行業格局2025-09-30 08:37
|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組成與添加劑作用詳解2025-09-28 13:59
|
從“城市礦山”到“移動煉廠”:AI+新技術重構鋰電池回收價值鏈2025-09-22 08:58
|
鋰電池的DOD(放電深度)如何影響壽命?2025-09-19 09:12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