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鋰電行業產銷兩旺,上市公司股價大漲。
2021年1~11月,55家動力
電池企業實現裝機128GWh,同比增長153%。上游原料鈷、鋰價格創出三年新高,電解液原材料六氟磷酸鋰更是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在資本市場上,包含79家行業上市公司的Wind鋰電概念指數,由2021年初的6200點一路飆升至11月末的12000點。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行業相關公司也紛紛通過增發方式融資,2021年年內已完成定增的9家上市公司募資合計256億元,華友鈷業(603799.SH)、和募資金額分別為60億元、50億元和46億元;已公布的定增預案預計募資合計近千億元,、和預計融資額度分別為450億元、128億元和60億元。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記者表示:“未來幾年鋰電行業的擴產應該會是新常態。一是因下游需求旺盛帶來的擴產需求,二是技術路線優化、工藝技術升級的需要,尤其是有資本實力的大廠,更有增資擴產先進產能的動力。”
高歌猛進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鋰電池的起伏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息息相關。
記者了解到,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2年開始大幅增長,產量從1.25萬輛增長到2018年的122萬輛,復合增長率達到114%。2017年,動力電池出貨量首次超過數碼電池,成為鋰電池消費結構中占比最大的領域。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302萬輛和299萬輛,同比均增長1.7倍,平均市場滲透率為12.7%。其中,2021年11月,市場滲透率達17.8%。另據起點鋰電大數據顯示,1~11月,共有55家動力電池企業實現裝車配套,累計裝機量達128GWh,同比上升153%。
此前,高工產研(GGII)預計,2021年全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有望達到229GWh。預計2025年中國鋰電池市場出貨量將達到611GWh,市場規模增長近3倍,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屆時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動力的動力電池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至8成。
汽車分析師林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當年手機市場,智能手機份額在突破9%之后開始一路狂奔。新能源汽車與其類似,現在的市場滲透率在20%左右,未來可能會持續快速上漲。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鋰電池需求的增長非常快,板塊股價大漲也是基于這個預期。”
一位資本市場人士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單月市占率已逼近20%,全年銷量接近300萬輛。整個產業可能剛剛站在起點之上,市場空間依舊很大。全球鋰電之王寧德時代和行業標桿比亞迪,2021年股價也大幅上漲,而且這些頭部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一路高歌猛進。
在現實和預期的雙重驅動下,鋰電上市公司股價勢如破竹。
Wind鋰電概念指數,由2021年初的6200點一路飆升至11月末的12000點,截至2021年12月29日報收10712點。指數包含的79家上市公司中,聯創股份(300343.SZ)和2021年全年股價漲幅皆超3倍;等16家漲幅1~3倍;等20家漲幅50%~100%。
如果從2019年初算起,上述79家上市公司近3年股價的漲幅更是驚人。其中,天賜材料(002709.SZ)、和皆超13倍;有11家上市企業漲幅在5~10倍之間;36家漲幅在1~5倍之間;27家漲幅在0~1倍之間;僅2家上市公司出現下跌。
上述資本市場人士表示,從估值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整體估值都不低;從結構上看,2021年下游整車廠的估值抬升明顯,中上游的電池和原材料由于盈利情況很好、估值正在被消化。其中,鋰電池產業鏈上出現200倍估值的公司,按2025年行業3倍增長空間來看,應該說未來的高增長已經充分反映在股價中,如果沒有新產品和新技術,甚至不排除已經部分透支了未來預期。
他認為,短期需要注意基金“顆粒歸倉”、兌現利潤對股價帶來的影響。資本市場也給予了產業鏈相當大的關注,大賽道的確定性高,未來應該還會不斷涌現出優秀的公司。不過,每年的投資風格會有不同,產業鏈上有些公司可能已經估值過高,資金就會涌向其他關注較少、估值較低的價值洼地,能明顯看到行業次龍頭和細分領域龍頭受到機構的青睞。
原料暴漲
不過,近期關于鋰電池行業已經“過熱”的聲音不絕于耳。
2021年9月27日,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已經很熱的情況下,應該保持謹慎。“現在全國各地上馬的產能,據說已經能滿足年銷售產能的20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很顯然這有一定過熱的傾向。”2021年11月27日,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陳嘉禾撰文稱,(鋰)電池行業在經歷了2019年~2021年的股價大漲后,股票的泡沫程度已經十分明顯。在泡沫狀態中的公司,可以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以更小的代價融到更多的資金。不過作為投資者,則需要警惕商業競爭和技術變革可能給行業公司(股價)帶來的風險。
與之相應的是,鋰電池上游原材料價格也出現大幅上漲。
光大證券研報顯示,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多種鋰電池原材料出現大漲,六氟磷酸鋰暴漲482%;99.5%電碳大漲340%;56.5%氫氧化鋰大漲241%;鋰輝石、電解液等漲幅皆超170%。
據上海有色金屬網(以下簡稱“SMM”)信息顯示,近期電解鈷、電池級碳酸鋰以及氫氧化鋰等價格紛紛刷新三年來歷史高位。截至2021年12月30日,電解鈷現貨均價報48.7萬元/噸,電池級碳酸鋰報27.15萬元/噸,電池級氫氧化鋰報21.9萬元/噸。
多家相關上市公司向記者表示,鈷、鋰等鋰電池原材料上漲,主要因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造成下游需求旺盛,同時和上游產能難以匹配需求增長也有很大關系。
申港證券近期研報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約51%的鈷儲量位于剛果(金),全球約70%的鈷產量來自剛果(金)。而南非是非洲資源出口的重要中轉地,長期以來剛果(金)的鈷原料運輸都需要經過南非。近期非洲疫情惡化,主要航線集裝箱貨運價格繼續保持在高位,都對供應鏈造成沖擊。
五礦證券近期研報顯示,2020年全球鋰資源供量為43.7萬噸,主要來自澳大利亞(18.9萬噸,43%)、智利(10.3萬噸,24%)和中國(9.6萬噸,22%)。預計2022年依然是個緊缺的年份,鋰資源供應可剛好滿足全球的終端裝機需求,但難以滿足全部車企、電池廠、材料廠的采購和備貨需求,產業鏈的“鋰資源焦慮”難有實質性緩解。
“全球鋰、鈷、鎳資源呈現寡頭壟斷的特征。中國鎳、鈷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較高,從長期來看存在著資源安全的風險;雖然鋰資源豐富,但稟賦不佳、利用率相對較低。以上種種,使得中國在發展能源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方面存在較大隱患。”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曾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材料價格暴漲、供應緊缺的背景下,格林美(002340.SZ)、寧德時代、華友鈷業和等行業上市公司,都在積極聚焦和布局鋰電池回收的新藍海。
火熱擴產
在產銷兩旺下,鋰電池產業鏈擴產動力十足。
據電池網統計數據,僅2021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產業鏈投資項目數量多達123個,投資總額高達5735億元。其中,鋰電池投資項目37個,34個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3148億元;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投資項目30個,29個公布了投資數據,投資總額約1160億元。
Wind數據顯示,2021年,鋰電池概念板塊中多家公司在通過定增方式為項目融資,產能擴張涉及電池、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鋰鈷礦等產業鏈上多個細分領域。其中,已完成定增的9家上市公司募資合計256億元,排在前三的華友鈷業、中偉股份和當升科技募資額度分別為60億元、50億元和46億元;另外,已公布定增預案的公司多達21家(次),預計募資合計近千億元,排在前三的寧德時代、恩捷股份和星源材質預計募資金額分別為450億元、128億元和60億元。
祁海珅向記者表示,2022年和2023年,鋰電池的主要材料供需可能還將處于緊平衡的狀態,電池廠家都有延伸產業鏈、鎖定利益合作方、抱團發展的趨勢,如果上游漲價可順利傳導至下游客戶,產業鏈各環節的擴產動能就會增強,除非量價齊升的格局被逆轉。
祁海珅認為,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市場的剛性需求已經成為定勢,各大電池廠商除了鎖定原料、保證穩定供應外,提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環壽命等技術工藝改進升級能力的新業態也會更加受到關注,以便搶占更多優質客戶資源,來打造和拓展各自長期的戰略合作生態體系。這種趨勢下,規模較小、升級能力差的企業生存空間會受到很大擠壓,有被逐步淘汰的可能。
“目前鋰電池產能不足、供不應求,替代技術發展緩慢,未來幾年行業會繼續高速發展。一些汽車廠商考慮要自建電池廠,儲能市場也會來搶份額。加之鋰礦存儲有限,原材料供應不會輕松。國內外廠商競爭越來越激烈。”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記者表示,鋰電池行業與
電動車行業同步,依然處于高速發展期。短期內股價有波動,主要是周期性板塊輪動,與基本面無關。
“二級市場的表現多是擔心鋰價能否維持高位,是否有價格下行的壓力等心理因素帶來的。鋰電池在全球范圍的需求確定性增強的趨勢下,對于鋰價會有強支撐,即使新投建產能有一定的釋放周期,起碼要到2022年底才可能部分緩解供需矛盾,但優質公司的股價高位盤整再震蕩上行的概率會大些,單邊下行的趨勢目前是看不到的。”祁海珅表示。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