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補貼退坡+雙積分政策的影響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迎來新一輪變革。這意味著,動力電池產業的競爭加劇,倒逼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技術標準上。同樣,企業對電池材料的選擇將更加審慎,包括21700圓柱電池、622和811高鎳三元電池等一批新技術正在崛起。
為了更好地幫助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應對新市場、新政策、新技術環境的變化,12月23日-25日,“洞見未來·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峰會”即將在廣東清遠召開。電池聯盟推出主題為“新能源政策下中國動力電池未來之路”系列報道,為企業應對2018年產業變革提供參考。
12月1日,《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正式實施,關于動力電池標準化的話題重回人們的視野。
再加上今年7月份國標委正式發布的另外三項動力電池新國標《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汽車動力蓄電池編碼規則》、《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均為明年2月1日正式實施),這四項標準成為今年以來業界關于動力電池標準化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近幾年,我國的動力電池產業從市場規模、電芯性能、生產工藝、制造設備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不過距離以松下、三星為代表的日韓頂級電池巨頭依然有不小的差距。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但業內人士不無憂慮的指出,空有市場而沒有核心技術優勢,將導致我國的動力電池產業“空心化”,不利于長遠發展。
標準化不容忽視
我國的動力電池行業經過十幾年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瓶頸期,單靠企業自身加大研發投入、擴大產能、加強人員培訓等常規方法很難實現突破。這種情況下,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發力,以引導產業整體度過瓶頸期。業內人士指出,新形勢下,動力電池產業多個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都提出了一項政策需求——標準化。
一、降低成本需要標準化。由于我國的動力電池企業眾多,每家的技術路線不一樣,導致市場上各種電池沒有統一的規格尺寸、性能指標等,使得行業整體無法實現規模化制造,研發成本提高。而實際上,規模化生產可以顯著降低電池生產成本早已成為業內的共識,只是由于正式標準遲遲未出臺以及未來標準導向始終不明確,企業在規模化制造上的風險也無法化解。
二、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需要標準化。有統計顯示,動力鋰電池報廢高峰期即將來臨,預計2018年動力鋰電池回收市場將達14Gwh,2020 年理論報廢量將達到37Gwh,動力鋰電回收市場規模將達111億元。而梯次利用可以使電池的使用價值最大化。但是由于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的電池路線、電池規格和測評要求不同,使得電池型號繁雜、產量分散,對電池的回收和拆解都造成了很大困難。
三、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需要標準化。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目前在性能上與日韓巨頭有顯著的差距,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智能化、自動化程度不夠。由于國內的電池技術路線眾多、規格尺寸不統一,電池產品五花八門。對于每一種電池產品,動力電池設備制造企業都要重新設計,各個電池企業之間的工藝數據無法實現共享,不利于行業整體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
目前國家已經出臺的四項標準,使動力電池產品制造的規格尺寸、編碼規則、回收利用拆解及余能檢測有標準可依,對動力電池實現規模化制造、梯次利用以及智能制造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以智能為主題
當然,要想實現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標準化,僅靠上述的標準和規范條件還遠遠不夠。
12月23日-25日,“洞見未來•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峰會”即將在廣東清遠召開,動力電池標準化是此次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發展與咨詢部主任王琨將在此次峰會上作《鋰離子電池及裝備制造標準化現狀及未來規劃》主題演講,對動力電池標準化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做詳細的解讀,包括標準化體系建立的總體思考和布局,以及協會工作部署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標準化”以外,此次探討的主題關鍵詞還有“智能”。
有專家認為,隨著國家逐漸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戰略,設備智能化在當前動力電池產業鏈上的價值愈發被業內所認可。現如今,傳統的制造工藝已經難以滿足電池對一致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將會是現代化的全智能自動化產線和流水線作業。
形成設備智能化后,產品一致性提高,制造成本下降,市場競爭力增強,同時企業把精力回歸到新技術開發當中。
智能設備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將對全產業鏈乃至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重大影響。業內人士表示,標準化對動力電池產業規范化、規模化和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國外先進動力電池企業的產品在性能上明顯高于國內,就是因為在產品結構上注重規范化、標準化及系列化。未來,隨著國家關于動力電池的更多標準出臺,必將有效促進該行業實現全面的自動化、智能化以及規模化。
(責任編輯:admin)